審視與反思——如何避免下一場疫病全球大流行?

2020-12-25 12:4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冠肺炎”毫無懸念地佔據了2020年全球搜索熱詞榜首。這場波及全球的疫情不僅已奪去170萬餘人的生命,其引發的經濟衰退、社會停擺、國際摩擦等“次生災害”更是帶來一片狼藉。新冠病毒給當今世界上了一堂公共衛生課,慘痛且漫長,但人類卻也得以再次審視與反思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脆弱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有專家指出,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在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凸顯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脆弱性。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等機構今年11月發佈的報告指出,新冠大流行暴露出全球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的三大短板:第一,流行病學研究的短板,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預測和判斷存在諸多困難;第二,單學科(部門)治理的局限,導致各國抗疫手段及效果差異巨大;第三,健康領域中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研究的短板,各國預防、發現和應對這類重大疾病暴發的能力存在嚴重缺陷。

  疫情暴發以來,各國普遍暴露出自身在公共衛生治理方面的不足,如預警機制不夠完善、政府重視與投入不夠、民眾科學素養欠缺等等。疫情衝擊下,不僅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甚至連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條件均享譽世界的歐美發達國家也不堪一擊。此外,衛生資源和政策的國際協調機制軟肋也一定程度上造成疫情持續大範圍蔓延。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亟須強大的領導力、協調力、凝聚力的關鍵時刻,孤立主義、霸權主義、民粹主義讓遭遇重創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雪上加霜。某些國家的政客不是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為首要任務,而是採取政治淩駕於科學的態度,大玩造謠抹黑、離間“甩鍋”、“退群”脫鉤等把戲。世界衛生組織的領導作用受到詆毀,國際間正常交流被人為阻斷,理性立場與科學精神遭遇嚴峻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不可替代”

  “世界衛生組織是無可替代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第73屆世衛大會視頻會議上如是強調。

  成立於1948年的世衛組織一直致力於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未來。冷戰結束後,艾滋病、“非典”等新型傳染病疫情的全球化挑戰加劇,世衛組織不斷擴大職權並在第58屆世衛大會通過了修訂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樹立了其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應對中的領導地位。

  疫情期間,世衛組織與各國和各合作夥伴並肩努力,匯集全球力量共同抗疫,其貢獻有目共睹。譬如,發佈戰略防範和應對計劃,支持各國建立防範和應對能力;與眾多合作夥伴一道提供準確信息抗擊“謠言疫情”;確保為一線醫務工作者提供基本醫療設備,並培訓和動員衛生工作者;為新冠病毒檢測提供支持,並幫助開發測驗檢測效果的方法;協調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和疫苗的研究與實驗等。

  “世界現在比以往更需要世衛組織。”事實表明,在世衛組織的專業指導下,治理能力及配合意願較強的國家都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國際智庫全球衛生中心創始人兼主席、全球公共衛生政策專家伊洛娜基克佈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世衛組織位於全球衛生治理體系的中心,承擔協調功能。在全球衛生體系發展過程中,世衛組織的核心角色並未改變,未來也無法被隨意取代。

  如何避免下一場全球大流行?

  人類該如何避免悲劇重演,阻止下一場可能的疫病全球大流行?此次疫情已向世人發出三大警示。

  其一,敬畏自然,尊重科學。新冠肺炎是繼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徵、西尼羅河熱和裂谷熱之後,最新暴發的又一種人畜共患疾病。在人類大肆開發野生動植物資源並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下,病原體越來越容易從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身上。各國政府亟須更加謹慎地保護自然環境,禁止全球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增強民眾科學素養。

  其二,堅持平等,崇尚公平。這場疫情讓當今世界深刻意識到,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沒有人是安全的。因此,應加強全球衛生治理中援助的平等性與公平性,讓弱勢群體更好地分享治理成果。為了建立一個更加平衡、持久的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不僅要對衛生基礎較為薄弱的國家提供一時之需的援助,更應提升其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

  其三,秉持團結,加強合作。各國應以世衛組織等全球和區域衛生治理組織為紐帶,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包括:著力解決醫療衛生資源跨區域協調機制問題;加快建立全球和區域範圍內衛生防疫物資的調撥和通關機制;加強國際間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研力量合作,並降低專利壁壘等等。

  下一場疫病全球大流行會否乃至何時來臨,我們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堂公共衛生課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認知與行動。經此一“疫”,隨著各國公共衛生治理和國際防疫合作的加強,相信在未來面對任何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時,我們都將更加從容有力。(完)(作者 薄雯雯)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