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被扣押超600天 白岩松對話中國駐加大使

2020-08-07 13:35:00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孟晚舟被扣押超600天 白岩松對話中國駐加大使:加方勿充當美國推行霸權的工具

  從去年到現在,只要提到加拿大,人們馬上想到的就是孟晚舟。時至今日,孟晚舟已被加拿大扣押超600天。日前,加拿大總檢察長稱孟晚舟引渡到美國的條件已經滿足。

  在這一背景下,正值中加兩國建交50週年之際,中加關係將向何處去?8月6日,白岩松連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

孟晚舟事件是美國一手策劃的嚴重政治事件 加拿大充當了幫兇和打手

  “這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

  2018年12月1日,中國公民孟晚舟女士在溫哥華轉機時,加拿大方面應美國要求對她進行了無理的拘押,現在一直處於保釋狀態,仍未恢復自由,這理所當然引起憤慨。

  “這是美國為了打壓華為和中國其他高科技企業而一手策劃的。”

  這個事件本身,是美國為了打壓華為和中國其他高科技企業,而一手策劃的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但是加方動手抓人,所以美方是元兇,加方是幫兇,這個問題上,加拿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也不斷敦促加拿大政府能夠認清形勢,認真反思,糾正錯誤,儘快將孟晚舟女士釋放。關於她的狀態,她肯定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表現得還是非常堅強。

  “大使館提供了應有的幫助。”

  從孟晚舟事件發生以來,大使館按照國內的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事件性質方面: 持續向加拿大政府包括各界人士講明事件的性質,它的政治性和非正義性。要求加方正視中國政府維護中國公民和企業正當合法權益的堅定的決心,要求他們採取措施,糾正錯誤,儘快釋放孟晚舟女士。

  領事保護方面: 大使館多次向加拿大有關部門強調,要保護孟女士的人身安全和尊嚴。駐溫哥華總領館也多次去探望她,大使也曾經去探望孟晚舟女士,轉達祖國親人的問候,向她強調,偉大的祖國和14億中國人民是她最堅強有力的後盾。

  輿論方面: 加拿大國內有不少人因為受到美國和西方政客誤導,認為中國盯著孟晚舟事件、盯著加拿大是因為加拿大的實力相對來説比較弱小。完全不是這樣。在這種事情上,不是根據國家實力的大與小、強與弱,而是根據事情本身的是與非、對與錯來決定我們的態度。我們也要求加拿大國內各界對這有一個正確的反思。

  假如孟晚舟被加拿大引渡到美國,會對中加關係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會有嚴重影響,中方堅決反對。”

  西方有些媒體的報道跟事實不太相符合,實際上它是加拿大司法部長的律師做出的陳述,實際上也是他從一開始作為檢方律師就提出的觀點,當然我們對此是堅決反對的。關於引渡的問題現在還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真正發生,當然會有十分嚴重的影響。因為這個事情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非正義性,中國人民對此強烈憤慨,而且我們也向他表明中國政府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中國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積貧積弱的中國,世界早已不是美國和西方為所欲為的世界。 我們會繼續做好相關工作,繼續有力應對此事件,敦促加拿大方面糾正錯誤,釋放孟晚舟女士。

  正義的聲音越來越多?

  “加拿大國內有了越來越多理性的人和有識之士。”

  從孟晚舟事件發生一開始,加拿大國內就有一些人指出事件本身是政治性的、非正義性的,也為解決這個問題積極的做工作。近段時間加拿大國內有越來越多理性的人和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一點。加拿大法院透露的文件也顯示,加拿大皇家騎警從一開始就認為拘捕孟女士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所以加拿大國內不僅看到了這一點,而且發出了正義的聲音。而且這種觀點是跨黨派的,他們呼籲加拿大政府認真反思,不要被美國利用。加拿大政府應該認真傾聽並反思在孟晚舟事件上的所作所為。

  加拿大怎麼看待美國老大霸權的作風?

  “很多人對此非常有看法。”

  美國政府最近幾年對外大搞美國優先和霸權主義,動不動就揮舞制裁的棒子,而且制裁不僅指向中國等國家,也指向盟友,對國際的體系和秩序也採用非常霸道的做法。合則用,不合則棄,不斷地退群毀約,這一切都引起了加拿大很多人的強烈不滿。

  加拿大雖然是美國的盟國和近鄰,但他們都對這種做法非常看不慣,不少人説美國這種做法就是冷戰思想,霸權心態,他們擔心美國最終也把霸權心態加到自己身上。其實在孟晚舟事件上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了。還有一個例子。在抗擊疫情期間,美國曾經一度威脅不要向加拿大出口N95口罩,所以可以想象加拿大民眾對此有多麼厭惡,他們認為在關鍵時刻,美國是靠不住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而且加拿大對美國肆意退出各種多邊組織,包括最近宣佈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這種做法都強烈不滿。因為加拿大總體還是信奉多邊主義,所以他們對美國的霸權心態看的十分清楚。這也充分説明一個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國這種行徑,在它的盟友身上都能得到體現,對它的盟友來講,很多人也是難以忍受的。

  孟晚舟離回家還有多遠?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是從來不會缺席。”

  美國是這場事件的始作俑者,但是加拿大充當了幫兇和打手的角色。 現在人是在加拿大手中,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在敦促加拿大方面,能夠正確看待事件的政治性和非正義性,儘快採取切實措施改正錯誤,做出正確決斷,讓孟晚舟女士能夠儘早平安地回到中國。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是從來不會缺席。我們希望孟女士能夠儘早順利平安地回到中國。

  孟晚舟事件背景下,未來中加關係是否樂觀?

  “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的發展是時代潮流。”

  孟晚舟事件再次告訴我們,兩國關係要發展,就必須遵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現在不是中方做錯了什麼,而是加方做錯了事情,所以我們一再要求加方糾正錯誤,做出正確的決斷。

  從長遠來看,我們對中加關係發展要有信心,因為中加建交50週年的經驗也表明,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的發展,是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選擇,時代發展的潮流。

  美國打壓華為容不得別人發展更好 加拿大要做出正確決斷

  叢培武大使説,我們最近在跟加方溝通交流時,向他們反復表明,美國這麼多年,一直把國家安全的概念泛化,政治化,拿這個作為藉口來打壓華為公司和中國的其他的高科技企業,這説明美國就是不想讓我們過好日子,容不得別人發展得更好、更快。加拿大很多國內的人對此也深有體會。

  加拿大要自己做出判斷,畢竟華為與加拿大也有很好的合作關係,多年來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包括為農村的邊遠地區修建4G,得到很多民眾歡迎。加拿大應該不受美國壓力,不受美國干涉,從自己現在的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做出正確的決斷。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增加中國投資者對加拿大的信心,才能維護加拿大自身標榜的獨立的國際形象。

  加拿大不必在中美間選邊站隊 不要充當美方推行霸權的工具

  一是希望加拿大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在發展對美關係的同時也發展對華關係,這實際上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做的;

  二是希望加拿大能夠從自身利益出發來決策,不要充當美方推行霸權的工具和幫手。

  加拿大人民還是有自主精神的,包括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加拿大明確拒絕參加,表示不會參加沒有聯合國授權的軍事行動;美國對古巴實施制裁,加拿大也一向認為違反國際法。早在1970年,中加兩國領導人就做出了正確的決斷,建立了外交關係,這實際上比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要早,這説明加拿大一度擁有政治智慧和勇氣來衝破第三方阻力,發展對華關係。加拿大應該維護他們自己的傳統。

此外,叢培武大使還就加拿大疫情形勢、在加中國留學生現狀等問題作了交流。

  加拿大疫情形勢複雜 有第二撥反彈風險

  目前加拿大累計病例數將近12萬,國內疫情形勢複雜,還有第二撥反彈的風險。復工復産帶來密切接觸,感染風險上升,而秋季馬上又要進行中小學復校復課,這在加拿大也是輿論的焦點。

  同時,加拿大公眾防疫的心態也存在懈怠心理。幾個月的限制性措施,很多年輕人心理上發生了疲勞,娛樂場所、餐飲行業復工後,人們的聚會增多,感染機會大大增加。

  境外輸入也存在風險。加拿大與美國有將近9000公里的邊境線。疫情暴發之初,絕大多數病例都是從美國、歐洲傳入的,所以加拿大老百姓現在對邊境封控比較關注。

  最新民調顯示,將近80%的加拿大民眾擔心第二撥疫情的到來。

  大使館為在加留學生竭盡所能提供幫助

  叢培武大使介紹,在加拿大的中國公民、包括留學生的健康和安全的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就保護境外中國公民的健康和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駐加拿大使館和四個總領館也在認真貫徹習總書記的要求和黨中央的部署,做好相關工作。

  第一是穩情緒。 我們召開很多學界座談,包括視頻連線,及時轉達黨和國家對他們的問候,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前一段時間,按照國內的部署,我們把國內配發的健康包與防疫物資及時送到了留學生的手上,使他們至少在防疫物資方面能夠有充足的儲備,緩解了他們的壓力。此外我們準備了心理支持的一個熱線的平臺,因為隨著疫情的延續,很多留學生心理方面,他也有一些壓力,在這方面我們也建立了平臺,請當地的華人心理專家,給他們提供心理支持。

  第二是穩學業。 學業是留學生的關鍵,所以我們這一段時間一直在敦促加拿大大學能夠給留學生提供優質的網課,讓學生覺得自己無論在加拿大當地還是回到國內,學業上都能不受到影響,這對他們也是極大的安慰。

  第三是穩生活。 因為疫情不可避免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困擾,所以我們也督促加拿大大學能夠在疫情期間,保持校園內基本設施開放,比如宿舍、餐飲等,讓學生在這方面盡可能少有後顧之憂。同時組織當地僑社,跟留學生開啟結對子幫扶,起到緩解的作用。

  至於秋季開學後有沒有回加拿大上學的困難,叢培武大使説,有擔憂可以理解,但是不用過於擔憂。加拿大政府表示,秋季學校主要還是以線上教學為主,除非學校有特別的要求,大家可以不用著急回到校園。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