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張伯禮:“武”膽英雄,率中醫藥逆行堅守

2020-09-08 10:3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之時,年逾七旬的他逆行出征,寫下“請戰書”提出中醫國家隊進方艙醫院;在抗“疫”前線,他力推中醫藥儘早介入、全程參與病人救治,並交出靚麗的答卷;在武漢因勞累膽囊炎急性發作,他摘膽不下火線、堅守江城。

  他是“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武”膽英雄 推動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救治

  在得知自己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後,張伯禮一氣呵成地填了一首《清平樂?人民才英雄》——“白甲十萬,戰疫三月酣。武漢生死皆好漢,數英雄獨顏汗。中央經略濟生,舉國眾志成城。中西協和防治,環球涼熱彰明。”

  談到一線醫務人員,不幸犧牲的英雄,以及武漢人民所做的貢獻,這位年逾七旬的學者數度落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我沾了全國醫護人員的光,沾了中醫藥的光”。

  從這場全民戰“疫”開始,張伯禮便力推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救治。“一定要有中醫藥陣地,有陣地,就能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剛到武漢時,疫情嚴峻,張伯禮和專家組認為,要迅速對疑似、發熱、密接和確診等四類人進行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嚴格隔離加上普遍服用中藥,四類人中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逐步下降,疫情蔓延勢頭得到遏制。

  在中醫國家隊進駐的武漢市江夏方艙醫院,張伯禮問診患者,看舌象、摸脈相,對症擬方……他白天指導臨床會診巡查病區,晚上召集會議研究治療方案。

  因連日勞累,張伯禮在武漢一線救治期間膽囊炎發作,不得不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但數天后,他便再度投入緊張的工作,並笑稱自己把“膽”留在了武漢,這下與武漢人民更加肝膽相照了。武漢市民則給他取了一個稱號,“武”膽英雄。

  經過數月奮戰,張伯禮團隊交出了合格答卷:中醫國家隊進駐的江夏方艙醫院自2月中旬開艙,3月10日休艙,共收治病人564人,所有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在張伯禮等中醫藥專家的推動下,6月發佈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佔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

  醫者仁心 從鄉鎮衛生院醫生到中醫藥領軍者

  20世紀60年代末,醫學院校畢業的張伯禮來到渤海之濱的一家鄉鎮衛生院工作。那段經歷使他真切感受到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也見證了老中醫用普通的中草藥配方為百姓治療病痛,並取得了切實的療效。

  後來,張伯禮考取天津中醫學院研究生,開始在岐黃之道上深耕探索。隨著對中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張伯禮取得了眾多成績並身兼數職,然而他的初心從未更改:做患者可以託付生命的人。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深知基層診療困境的張伯禮積極奔走呼籲,要加快實施全科醫生培養制度,提高全科醫生薪酬待遇,這是緩解大醫院就醫壓力、解決百姓看病難的關鍵所在。

  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他建議用更嚴格的標準和措施保護野生動物,並提出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對傳染病直報系統進行完善。

  傳承創新 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張伯禮就展開了中醫藥現代化的研究工作,並主持制定中國首部《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此後,他又將目光投向中醫方劑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用現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藥成分、作用機理,並歷時8年完成30多個中藥品種的二次開發,推動了中藥制藥技術升級換代。

  張伯禮認為,提升中醫藥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改變中醫就是老先生“問診號脈開藥湯”的刻板印象,讓“望聞問切”有可靠的現代科技支撐。

  此次疫情期間,張伯禮與其科研團隊又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首次完成多中心大樣本新冠肺炎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首次總結了中醫藥對新冠肺炎臨床療效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文獻研究、臨床經驗和現代化的組分中藥高通量篩選,成功研製了宣肺敗毒顆粒,入選國家推薦的“三藥三方”,在中國推廣應用。

  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奔走了幾十年的張伯禮明白,要想更好地傳承創新,中醫人才是關鍵。

  擔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的近20年間,張伯禮提出品德、能力、中醫思維“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還捐出各種科技進步獎的獎金400余萬元人民幣,在學校設立基金,資助品學兼優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

  “我的最大心願是培養出一批超越我的學生”。他説,當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希望通過新一代中醫藥人的努力繼續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使其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完)(中新網記者 李亞南)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