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意味著人員的大量流動和聚集,必然給疫情防控帶來新的風險。對學校和學生而言,返校前需要做哪些準備?開學後如何安排校內的學習用餐住宿?學校出現疑似病例怎麼辦?一系列校園防疫問題急需科學指導。
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對前期制定的相關技術方案進行了修訂更新,印發了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更新版)》(後簡稱《技術方案(更新版)》),為指導學校有效防控疫情、確保教學秩序提供了科學準確的依據。
開學前:完善聯防聯控機制,確保學生不提前返校
現在離各地開學還有一段時間,學校和師生應如何未雨綢繆、做好準備?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技術方案(更新版)》要求,開學前,學校要落實各方責任、建立完善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制定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儲備防疫物資、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等措施,並要求學生和教職工做好自我健康監測。
在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方面,《技術方案(更新版)》強調,學校要在教育部門與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加強與疾控機構、就近定點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溝通協調,配合屬地街道(鄉鎮)、社區(村)等有關部門積極開展聯防聯控。此外,學校應當根據本地區疫情防控形勢和學生來源特點,制定具體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細化各項防控措施。
《技術方案(更新版)》還指出,學校要提前做好消毒劑、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資儲備。對校園內教室、食堂、宿舍等所有場所和使用的空調系統,學校應進行徹底的衛生清潔消毒。高校和托幼機構應在學校內設立(臨時)隔離室,位置相對獨立,以備人員出現發熱等症狀時立即進行暫時隔離。
關於返校安排,《技術方案(更新版)》明確,學校正式確定和通知開學時間前,學生不得提前返校。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學生和教職員工返校時須向學校出示一週內的核酸檢測報告。針對境外師生,未接到學校通知一律不返校,返校時按照有關要求向學校出示核酸檢測證明材料,入境後嚴格遵守當地規定。
開學後:把好校門關,低風險地區校園內可不戴口罩
據了解,與此前的版本相比,新出臺的《技術方案(更新版)》根據常態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做了相關調整。具體落實到開學後的校園管理方面,《技術方案(更新版)》有哪些變化?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技術方案(更新版)》在嚴格要求日常管理和加強重點場所管理的基礎上,取消了此前版本關於“學生宿舍床位重新分配,減少人員並拉開距離”“用餐桌椅同向單人單座並保持間隔1.5米”“每個宿舍居住人數原則上不超過6人,人均宿舍面積不少於3平方米”“每名學生(課桌)前後左右間距保持1米”等硬性隔離條件,更好地保障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和全面複學復課。
同時,《技術方案(更新版)》對學校重點區域管控、校門管控及師生健康管理提出更加明確要求,明確了信息化條件下疫情防控的具體措施。其中,高校要把好校門關,教職員工和學生入校時查驗健康碼,保證入校人員身體健康;中小學校實行校園相對封閉式管理,校外無關人員一律不準進校,師生進校門一律核驗身份和檢測體溫。
開學後是否戴口罩,是眾多師生家長關注的問題。《技術方案(更新版)》對此也給出了解答。對於高校,在校園內的學生和授課老師,可不戴口罩;中小學生應當隨身備用符合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標準或相當防護級別的口罩,低風險地區校園內學生無須佩戴口罩;幼兒在托幼機構期間不建議戴口罩。
防控風險:發現疑似病例,應及時啟動應急處置機制
當前,我國的疫情雖然在整體上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局部地區仍時有確診病例出現,開學復課的過程中,也不可對疫情放鬆警惕。因此,《技術方案(更新版)》特別強調了要重點做好應急處置。
《技術方案(更新版)》指出,學校所在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風險等級發生變化,應當按照當地疫情防控要求執行。學生和教職員工如出現發熱、幹咳等症狀,應當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並及時報告學校。高校要及時安排臨時隔離室進行觀察,由指定專人負責對隔離者進行健康狀況監測及指導就診。未設置校醫院(醫務室)的高校,應當就近前往社區或其他醫療機構進行相應處置。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嚴格按照“點對點”協作機制有關規定及時去定點醫院就醫。
如發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學校應該怎麼做?《技術方案(更新版)》明確,學校應當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機制,第一時間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配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和消毒等工作。對共同生活、學習的一般接觸者要及時進行風險告知,如出現發熱、幹咳等症狀時要及時就醫。學校對接受隔離醫學觀察的學生和教職員工,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導、宣教、關愛“五個到位”。教職員工和學生病癒後,返校要查驗由當地具備資質的醫療單位開具的復課證明。(光明日報記者 唐芊爾 楊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