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産業 將成為澳門未來城市名片

2020-06-21 13:43:00來源:人民日報

  春末或者秋初去澳門,有一項手作文創盛事絕對不可錯過——“塔石藝墟”。新奇的手工作品、誘人的美食、動感的音樂表演……自2008年起,這場集創意集市、音樂盛宴、手工作坊等為一體的品牌活動,每年分春、秋季兩期舉行,已經成為文化創意人士展示交流的重要舞臺,也是廣大市民和遊客打卡勝地。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春季的“塔石藝墟”被取消。相關文創工作者和愛好者何處去?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適時推出“線上創意手作教學徵集計劃”,通過線上學習、線上作品展示及線上節目展演,落實特區政府以工代賑的政策,為廣大創意産業從業者送來“及時雨”。

  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近日表示,疫情防控期間,特區政府文化局及文化産業基金持續關注澳門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推出扶持措施和計劃,鼓勵採購文創産品及服務,支持文創企業互助扶持,共渡難關。

  近年來,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重要舉措。澳門文化産業基金在2019年通過常規申請及專項資助,支持了131個文創項目,總資助金額1.55億澳門元。為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基金將對75個獲資助的文創企業項目、涉及3600萬澳門元的償還款項,採取延期還貸一年的措施;獲資助企業可協商延長還款期、提前發放補貼款項,或調整資助用途等。同時,計劃推出多項專項資助計劃,包括文化旅遊、社區文創、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地區市場推廣文化展演等,協助企業在疫情後開拓市場。

  多元共融,打造澳門“文化身段”

  在澳門百老匯舞臺,澳門中樂團正在用傳統民族樂器練習合奏《射雕英雄傳》《精忠報國》《枉凝眉》等經典影視音樂作品。

  談到樂團的作品,澳門中樂團總經理蔡嘉琳最得意的是中樂和葡萄牙傳統音樂形式“法朵”的融合嘗試。“法朵”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去年7月,中樂團和葡萄牙著名“法朵”歌手穆蒂尼奧在澳門攜手同場獻技,帶來一場中國與葡萄牙音樂藝術相互交織的精彩表演。去年9月,中國民樂版的“法朵”在葡萄牙同樣令全場沸騰。

  “中國絲竹和葡萄牙‘法朵’的融合嘗試已經初具成果,深受觀眾歡迎。我們還在挖掘更多更好的融合可能性,嘗試把中樂和更多葡語系國家的音樂相結合。”蔡嘉琳説,這種文化融合是澳門的特色所在。

  澳門開埠400多年,形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文化面貌。在中西歷史文化之間、古今藝術形式之間尋找創作靈感、定位澳門特色,已經成為眾多澳門藝術家的文化自覺。

  回歸祖國20年,澳門文化工作者用一件件上乘的作品、一台臺精彩的演出,打造出澳門獨特的“文化身段”,使400多年文化積澱重新煥發活力。

  持續半年的大型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精彩紛呈。41項文化藝術活動包括21項國際藝術展覽、6件融入城市景點的戶外藝術裝置、11項大型表演活動等,在澳門全城創造出“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氛圍,吸引參觀者高達1600萬人次。

  “藝文薈澳”活動把政府、企業、學校、藝術家、市民和遊客全部串聯起來,為澳門提供了一個跟國際接軌的藝術展示平臺。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澳門除了擁有眾多博物館和公共文化機構外,還有澳門樂團和中樂團兩個專業藝術團體,澳門演藝學院、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兩個專業藝術教育機構。

  近年來,澳門文創氛圍漸趨濃厚。澳門文化産業的服務收益對整體經濟貢獻的增加值總額每年以約7%的速度增長。目前,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數碼媒體等四類文化産業已具一定規模。

  澳門文化産業基金行政委員會代主席朱妙麗提出,澳門發展文化産業,不僅是促進産業多元,也是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符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和區域合作的總體發展。

  “借船出海”,發展影視破解困境

  80多歲的澳門藝術家陳逸峰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活力。為慶祝中葡建交40週年、澳門回歸20週年,他導演的原創音樂劇《澳門不了情》把400多年前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居留澳門的歷史故事搬上舞臺。

  “賈梅士的澳門故事,其實是一個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做這樣一部音樂劇,就是想打造由澳門本地創作,有國際視野、時代感、歷史深度的藝術精品。”陳逸峰希望作品在澳門公演後,能到粵港澳大灣區巡演,再到葡語系國家演出。

  20年前,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懷抱,陳逸峰執導大型歷史舞臺劇《圓明情深》,以國寶的故事講述回歸的主題。此後,他還執導大型史詩歌劇《辛亥風雲》,紀念辛亥革命100年;執導澳門回歸後的首部本土影片《濠情歲月》……

  回顧自己的藝術生涯,身為澳門影視演藝協會會長的陳逸峰感嘆道:“澳門市場小,文化藝術領域缺人才和資源,發展文化産業長期以來困難重重。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讓我們看到了破解困境的希望。”

  與老一輩藝術家鍾情于傳統舞臺和銀幕不同,澳門有一群青年人正在嘗試用新技術挖掘澳門文化資源,利用互聯網傳播,打造全新的澳門文化産品。澳門維京影業公司創辦人杜之就是其中之一。

  杜之把維京影業定義為“一家新型‘文化+’類型內容文創企業”,重在深度挖掘澳門文化內涵優勢,構築“文化+具象産業”“文創+科創”的獨特企業融合發展之路。

  《澳門食神》是目前該公司主推的産品,以探店和飲食的真實互動,來展示澳門美食文化。“我們希望能長期深入地將澳門美食文化最精粹部分展示給觀眾。這也是對澳門20年發展成就的一種致敬。”杜之説。

  目前,維京影業聯合香港和內地企業,正在橫琴粵澳合作産業園打造國際數字視覺中心。杜之認為,澳門正處於文娛産業大發展的前夜,只有結合新技術、利用新空間,才能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維京影業落戶的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是港澳地區首個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目前已有100多個創業項目入駐,其中大部分是科技和文化類項目。

  澳門地方雖小,卻獨具深層歷史底蘊和多元文化魅力,這正是影視創作生産的重要元素及永不枯竭的源泉。業內人士認為,澳門探索和發展影視産業,既具備獨特優勢,也符合特區發展旅遊休閒産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方向,同時可“借船出海”,通過與港、臺、內地合作聯營,取長補短。

  立足本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擁有超過30年廣告及設計經驗的本土設計師、“澳門佳作”行政總裁兼創作總監林子恩,基於對小城難捨難離的情結,從國外返回澳門,全面投入開拓及推廣澳門文化創意産業。

  林子恩坦言,將藝術家創作有機融入不同載體,再發展成為品牌,不可急躁,要經得起時間考驗。“澳門佳作”聯絡了不少本土藝術家,擁有自己的生産線,提供“一條龍服務”,助力藝術家推廣個性化的文化創意産品。“水杯、圍巾、筆記本、帽、筆或服飾等,都是良好的載體。對於遊客或居民而言,都起到立體而具成效的宣傳效果。”

  綜合多年管理及推廣品牌經驗,林子恩認為,向遊人推介本土文化創意産品,並非只為經濟收入,而是著力推廣本土藝術家,讓更多人知道澳門不只有雞仔餅、杏仁餅或葡撻等“手信”。他認為文化創意産品不應只是藝術品,而是一種宏觀概念。

  澳門多位文創業者認為,澳門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應按照澳門的特色定位,構建立體多元的産業體系。澳門文創産業目前還在起步階段,仍面臨著許多困難,要真正實現産業化發展,政府應按照産業項目標準化建設的要求,提出具體明確的投資方向,各界人士應共同努力,集思廣益,才能不斷發展。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説,文化品牌是城市的名片。澳門欲打造文化品牌,固然可以從利用自然資源入手,如路環島的黑沙灘、竹灣等海灘旅遊勝地,但是澳門的自然資源畢竟有限,更有效的文化品牌建設還是應當從發掘人文資源入手。

  “已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歷史城區開發利用目前仍處於較低的水平,多數只停留在觀光旅遊的層次。如果能夠進一步挖掘相關的歷史文化內涵,開發出依託相關資源的澳門歷史文化旅遊,一定能夠度身打造出澳門特有的文化品牌。”穆欣欣説,“澳門是休閒旅遊城市,2019年有3900萬人次的遊客,旅遊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購買力。澳門文創産業發展擁有巨大潛力,將有助於促進就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記者 毛磊)

編輯:李覲如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