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消失記”:在中國版圖黃沙換綠顏

2020-09-30 08:2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陣黃風,不分昏與晝”“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這曾是生活在毛烏素沙漠中人們的真實寫照。

圖為殷玉珍在毛烏素沙地裏種植的樹木。黨田野 攝

  在蒙古語中譯為“壞水”的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和陜西省榆林市北部之間。幾十年來,蒙陜兩地從官方到民間,各方力量為治沙努力,逐漸將毛烏素在中國版圖上變綠。

  1975年,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國有烏蘭陶勒蓋治沙站成立,總經營面積8.1萬畝。一代接著一代的“護林人”累計造林面積5萬畝,區域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

  現任治沙站站長蘇雅拉巴雅爾回憶20年前剛來時的情景説道:“沒有路,人工背,就地挖井澆水,肩膀上沒有一塊好皮。”

  “這些樹都是我的孩子們。”“治沙女王”殷玉珍1985年從陜西省靖邊縣嫁入毛烏素沙漠腹地的井背塘村,和丈夫住在一個沙坑挖出來的沙窖中。不甘於貧窮和“與沙為伴”,殷玉珍決定開始在沙漠裏種樹。

圖為殷玉珍正在沙地勞作。黨田野 攝

  從對在貧瘠的沙漠裏種樹一無所知,到建造起6萬多畝的“綠色王國”,三十幾年來殷玉珍未曾停止。加拿大旅行家傑裏科巴蘭科(Jarry Kobalenko)在給殷玉珍撰寫的繪本中寫道:“殷玉珍心裏裝著每棵樹,也裝著一個森林。”

  如今,她帶領周邊鄉親共同植樹治沙,並將治沙和種植業、養殖業結合起來,再將産業收入投到治沙之中,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産業鏈條。

  毛烏素沙漠有三分之一在陜西省榆林市,據官方數據顯示,70年來,榆林的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的0.9%提高到2020年的33%,沙化土地治理率達93.24%。

  在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林場有一片特殊的樟子松林,這是1964年從內蒙古呼倫貝爾紅花爾基引進栽植的。一顆樹苗,從克服“水土不服”到馴化成為中國西部地區治沙造林的首選針葉樹種被廣泛種植,與這片林子同歲的史社強是親歷者之一。

圖為殷玉珍在沙地裏親手種植的樹木。黨田野 攝

  史社強是陜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的工程師,18歲參加工作以來就和樹苗打起了交道。“樹種的育種和馴化是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做了800多次的引種試驗,最終選擇了40余種樹推廣到生産實踐中。”史社強説道。

  記者了解到,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當地已經掌握了育苗、造林、良種選育的整套技術,樟子松的栽種成活率達到95%以上。

  今年,由當年內蒙古引進到榆林的樟子松成活為一株自然更新的樹種,從種子到種子的轉化,時間過去了64年。

  “我們目前還在不斷研究新的樹種,將我們的治沙綠化樹林造成混交林,這對於防止病蟲害和提高經濟效益都有非常大的意義。”史社強介紹道。

  殷玉珍在毛烏素沙地裏種植了楊柳樹、松柏樹等幾百萬株植物,將6萬多畝荒沙變成了生命綠洲。黨田野 攝

  “就是不知道治沙有多苦才‘盲目’選擇了這行。”張應龍笑著説,帶著陜北人的執拗和質樸。截至目前,張應龍承包的42.8萬畝沙地已累計栽植人工林40萬畝。然而張應龍的目標不僅於此,他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走出一條循環治沙之路。

  目前,已經建成了毛烏素沙地生態示範園“中科院西安分院毛烏素生態試驗站”“國家林業局長柄扁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楊文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沙漠變綠,廣大農牧民變富,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完)(中新社記者 烏婭娜)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