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潮涌立橋頭》鑄魂篇 :寶劍鋒從磨礪出

2019-12-05 13:26:00來源:你好台灣網

報道盧溝橋事變的報紙

    2019710日,被稱為“綠巨人”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呼嘯駛過錢塘江大橋,中國最快的列車與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大橋從此天天相會。這一幕,讓大橋邊生活的人們激動不已。

記者採訪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隆鴻昊博士

    杭州市民:“這座橋啊,比我的年紀還要大幾十歲,是老爺爺了!”

盧溝橋

盧溝橋的石獅子


盧溝曉月石碑


夕陽下的盧溝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錢塘江大橋,今年已經八十二歲了。佇立橋頭,就像面對一位洞察世事的老者。它一直在滾滾的江流上,聽潮落潮涌,看滄桑之變,無言述説著當代中國橋梁史八十年奮鬥的風雨歷程。

    而錢塘江大橋,它本身的經歷,其實就是一部傳奇。

1934年開工典禮時的老照片

    錢塘江大橋展覽館文史專家鐘光明:“我身後的就是杭州的錢塘江大橋,它始建於19341111日。它是由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和羅英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特大橋……”

    當時的中國,江河湖海上沒有一座現代化的公路鐵路橋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滿懷報國之志的茅以升,從美國回到風雨飄搖中的祖國,臨危受命,接下了在錢塘江上修建一座跨江大橋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記者劉楊採訪錢塘江大橋紀念館文史專家鐘光明


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展覽


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時的鐵路鋼軌


錢塘江大橋通車後成為了百姓的逃生之路


修橋時留在江中的木枕

修橋時用到的潛水服

準備運過橋的軍隊飛機

    錢塘江地處入海口,潮水江流,洶湧澎湃。江底的流沙厚達四十一米。素有“錢塘江無底”之説。因此,民間有“錢塘江上架橋——辦不到”的諺語。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文史專家鐘光明:“這個是個諺語,很誇張的,把那個吹牛皮説大話的人形容成‘兩腳跨過錢塘江’。外國橋梁專家有人説,在中國建造錢塘江大橋的工程師尚未出生!

    三年寒暑日,一腔報國情。茅以升和他的工友們最終打破了國外專家的斷言,讓這第一座中國現代化大型橋梁鐫刻上了中國人自己的名字,從而為中國現代橋梁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可是,修橋成功的民族自豪感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打破,因為,1937年的中國,民族危亡的警鐘已然敲響,危巢之下,新生的錢塘江大橋,在民族多舛的命運中已經很難“獨善其身”。

    193777日,在北平宛平城外的盧溝橋下,一聲炮響劃過了夜空的寧靜。中國北方的這座歷史名橋,用血與火的洗禮,最先見證了八年全面抗戰的慘烈開啟,也最先見證了一座橋和一個時代的命運聯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鴻昊博士:“193777日晚,日軍在盧溝橋舉行軍事演習。演習過程中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進行搜索,被中國守軍第29軍斷然拒絕。78日晨,日軍向29軍發動進攻,炮擊宛平城。中國守軍忍無可忍,英勇還擊,由此中國居民在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開始了神聖的全面抗戰。”

    始建於金代大定29年也就是公元1189年的盧溝橋,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連拱石橋。當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此遊覽後,曾驚奇萬分,盛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盧溝橋,這座橋一直是明清兩代京城的門戶。我們現在還能夠在這個望柱上看到彈痕,這正是八十多年前那場慘烈的戰爭給這座古老的石橋留下的傷痕……我曾經試著數過它欄杆上獅子的盧溝橋,已經歷過近千年的雪雨風霜,但在那個炮聲隆隆的夜晚,這些或怒目圓睜、或眼神悲慼的盧溝橋的石獅,血淚中見證的卻是一幕為民族國家鑄魂的浴血之戰,為一座橋,為一座城,為一個國家,為一個民族。

    這個因盧溝橋之名而載入歷史的事變,也讓盧溝橋載入了史冊。

    北方,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踏過古老的盧溝橋,南方,剛剛建成的錢塘江大橋就成了無數民眾逃難的求生之路。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文史專家鐘光明:“十萬人啊全部從橋上過去……從已經埋好炸藥的錢塘江大橋上向南渡、逃難,由此可見,中國人的災難有多麼沉重!多麼悲慘!開通典禮是用十萬人逃難的方式,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在早有預謀的日本侵略者面前,戰火迅速蔓延。19371223日,日軍開始攻打杭州。為了阻止侵略軍的南下,茅以升接到命令,親手炸掉剛剛修好的大橋。

    23日下午三點,隨著一聲巨響,錢塘江大橋的兩座橋墩被毀壞,五孔鋼梁折斷落入江中。這座經歷了九百二十五個日日夜夜,耗資一百六十萬美元的錢塘江大橋,在通車的第八十九天癱瘓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文史專家鐘光明:“他那個時候應該説是非常的氣憤,炸了錢塘江大橋,如同他親手滅了自己的兒子一樣!”

    大橋炸毀的這天晚上,茅以升先生滿腔悲憤的在書桌前寫下了八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

    一座橋,可以讀出一段歷史,可以讀懂一個時代。

    古老精美的盧溝橋,挺立潮頭的錢塘江大橋,都是中國人勤勞智慧的結晶,但在那個國難當頭的歲月,卻成了我們民族苦難的縮影。但正是因為這樣厚重的苦難,這兩座橋,也因此見證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奮進與偉大復興,在它們的身上,我們仿佛看到凝聚而成的民族魂魄與精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這個昇平的盛世,當我們站立橋頭,觀盧溝曉月、看錢塘潮涌時,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民族和國家,還有要固守的信念和精神。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