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條老街——“台灣路”

2021-03-28 16:50:00來源:看台海

  漳州老街:一街連兩岸

  一條老街記錄著兩岸間難以割捨的歷史淵源,也見證著新時代的兩岸發展。

 

  發源於龍岩山區的九龍江

  緩緩流過漳州城

  再有幾十公里便會到達東海

  成為台灣海峽涌動的浪花

  自古以來

  這條江海相連的航道

  是連接海峽兩岸的重要水路

  把九龍江岸的漳州老街

  與台灣島緊緊連在了一起

 

  漳州台灣路

  江水滋養下的老街曾經是漳州府衙的所在地,老府衙前的這條街就叫台灣路。它記錄著漳州城的歷史,這裡的每塊磚石、每條小巷都能尋找到過往的記憶。如今老街區依然保持著“九街十三巷”的格局,東起新華南路,西至鐘法路,北為新華西路,南面隔著博愛道與九龍江相鄰。

  開漳建州 東渡台灣

  100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蠻之地,父子陳政、陳元光率領軍隊從中原千里跋涉而來,不畏艱險,將荒原開墾為美麗的家園。

  686年,陳元光奏請朝廷,獲准開漳建州,因此陳元光被尊為“開漳聖王”。

  明清時期,數十萬漳州人為了開闢新的天地,冒險東渡台灣,他們隨身攜帶著“開漳聖王”神像,在荒島上披荊斬棘,成就了今日台灣的繁華。

  直到今天,台灣島上依然有300多座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每年都有很多台灣信眾回到漳州老街上的祖廟尋根謁祖。如今台灣居民當中有1/3的人口祖籍地是漳州。

  兩岸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

  老街的盡頭是九龍江老碼頭。數百年間,無數漳州人從這裡出發,把漳州的語言、風俗、建築和文化帶到台灣,甚至把家鄉的地名也帶了過去。漳州寮、漳州裏、漳浦厝,在台灣,直接從漳州搬過去的地名有160多個。

  同樣的地名,同樣的建築,同樣的飲食,述説著兩岸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

 

  明永利年間,漳州人陳永華在台灣修建了第一座文廟——台南孔廟,培養了大批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學子,被稱為“全臺首學”。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大批不願做異族奴的台灣鄉親回到祖國大陸。

  1945年二戰結束,被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台灣重回中國版圖,那時的老街一片歡騰,自此“府口街”改名為“台灣路”。

  不改的鄉音裏包含著最濃的鄉愁。在漳州傳唱了上千年的錦歌,傳到台灣後逐漸演化成歌仔戲。在兩岸隔絕的歲月裏,閩南地區和台灣一直保持著“官不通民通、明不通暗通、直接不通間接通”的狀態,政治的隔閡擋不住兩岸一家的親情。

  歷經痛苦的人才會特別期待安寧,歷經分離的人才知道團圓的可貴。如今。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回到了老街,回到了漳州

  當華燈初上

  老街與九龍江之間的彩虹橋亮起燈光

  點點光芒匯聚成一條璀璨的星河

  照亮歷史也照亮未來

  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

  見過太多風風雨雨的老街

  期盼著團圓時刻的到來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