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人民至上是中國抗疫實踐最重要經驗

2020-06-08 08:03:00來源:央視網

  中國政府7日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用詳實的時間線、豐富的數據圖表、生動的故事案例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分享中國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的有效做法,傳遞團結合作、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縱覽這份長達3.7萬字的厚重文獻,“人民至上”理念貫穿始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多次提及。而這,正是中國僅用3個月左右時間取得抗疫重大戰略成果的最重要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白皮書分五個階段回溯了自2019年12月27日報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至2020年中國全國“兩會”閉幕這段期間的抗疫實踐,通過多個關鍵時間點的事實描述,首次全面、系統地披露了中國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這有助於國際社會充分了解中國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來之不易、抗疫歷程的公開透明負責任,充分認識到中國採取的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措施,不僅維護了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何以能在較短時間內遏制疫情蔓延?白皮書指出,“根本在於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人們看到,此次疫情發生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始終強調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習主席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審時度勢果斷作出對湖北省和武漢市實行封閉管控的重大決斷,“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展現了一位大國領袖的戰略魄力、責任擔當以及對民眾生命安全的極度重視。

  白皮書指出,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1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4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及其他一系列重要會議,赴北京、武漢等地考察調研,因時因勢調整防控策略,及時作出決策部署。

  重大危機是考驗執政黨執政理念與效能的試金石。“歷經疫情磨礪,中國人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風雨來襲,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託”。 正是在習近平主席親自領導下,中國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體系,從防控和救治兩個戰場協同作戰,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白皮書就此充分闡釋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即: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緊緊依靠人民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

  “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白皮書指出,從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至100多歲的老人,中國不計代價搶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對重症患者,調集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進行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治愈率。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治愈率94.3%。

  白皮書還提到,疫情發生以來,湖北省成功治愈3000余位80歲以上、7位百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比如一位70歲老人身患新冠肺炎得到10多名醫護人員精心救護幾十天,終於被挽回生命,治療費用近150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只要有一絲希望絕不輕易放棄”、“在人民生命和經濟利益之間果斷抉擇生命至上”……中國在抗擊疫情中這種對生命的尊重與保護,令國際社會印象深刻。伊朗駐華大使穆罕默德克沙瓦爾茲扎德表示,中國抗疫過程中體現的“生命至上”理念令人動容。塞爾維亞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專家伊沃娜拉傑瓦茨表示,面對疫情暴發,中國政府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做到了一個國家所能做到的全部努力。

  “緊緊依靠人民”,是人民至上理念另一應有之義。從一開始,中國最高領導人就把這場疫情防控戰定義為“人民戰爭”,稱讚“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白皮書詳細介紹了中國全民參與的嚴密防控體系以及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抗擊疫情的情況,指出危難面前,14億中國人民高度信任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都以“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別人、就是為國家作貢獻”為共識和行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以及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14億中國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抗擊疫情如此,復工復産同樣如此。白皮書從三個方面總結了中國的做法,即:保持社會穩定、有序運轉;有序推動復工復産;公眾生活逐步恢復。截至4月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99%,中小微企業復工率達到88.4%,重大項目復工率超過95%。中國經濟運行加快回歸常態,經濟活力正在快速釋放,這進一步驗證了中國防疫舉措的科學與精準。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但從未被壓垮過,而是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經歷疫情危機的考驗,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産黨更加擁護和信賴,對中國制度更加充滿信心。中國人民堅信,定能化危為機,團結協作,如期實現各項發展目標任務,為更加美好的明天奮鬥,為全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國際銳評評論員)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