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無條件通過”!我國醫學生有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2020-06-24 14:35:00來源:央視網
 我國醫學教育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日前以“無條件通過”成績正式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記者了解到,這是繼工程教育加入《華盛頓協議》之後,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醫學教育標準和認證體系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醫學教育認證質量得到國際認可。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主席大衛戈登評價,這次機構的認定結果是完美的,是非比尋常的,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醫學協會(WMA)于1972年聯合創辦,以保障全球醫學教育質量為宗旨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在全球醫學教育標準的制定和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各國醫學教育認證機構只有通過WFME機構認定,其認證結論才被認可,認證過的醫學院校的畢業生才能被全球健康衛生行業所接受。

  截至2020年6月,通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機構認定的醫學教育認證機構遍及五大洲,包括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西蘭、俄羅斯聯邦、荷蘭、墨西哥、埃及、巴西等國家或地區的醫學教育認證機構。

  認證制度:為實現高水平醫學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本次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對國家衛生健康治理能力、醫學發展水平、醫學教育質量的一次考驗;也讓我們從國家安全、社會民生、經濟發展等多角度再次認識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性,更加凝聚了醫務人員是國家最寶貴資源的共識。”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説。

  “與其他大多數學科不同,醫學教育本質上屬於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教育,醫生這個職業面對的對像是既有生物屬性、心理特性,又有社會屬性的人。”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陳國強院士認為,正因如此,臨床醫學專業必須要有國家標準。這個標準可能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得到修訂。

  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介紹,2008年我國正式成立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經過十餘年的探索實踐,工作委員會已建立與國際實質等效的認證制度體系,組織完成了全國106所醫學院校(佔比76.3%)的臨床醫學專業認證。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認證的過程,也是推動醫學教育教學體系守正創新的過程。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表示,認證工作促進了教學方法革新。國際醫學教育行之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評價方法,已在全國醫學教育中廣泛運用,提高了廣大師生教與學的活力和實效。認證工作還促進了教學內容更新。系統性教學已經替代單科式教學,醫學與人文、基礎與臨床、臨床與預防結合更加緊密。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礎上,構建以醫學史、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醫學社會學為核心的人文醫學核心課程群,推進課程體系、實踐基地、理論教材一體化建設。

  “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制度為實現高水平的醫學教育和高質量的醫學人才輸出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南大學校長田紅旗認為,積極開展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有利於促進醫科院校不斷改進,推動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更好地適應不斷拓展的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和日益增加的醫學人才資源流動需求,保障醫療服務安全及醫學專門人才合理利用。

  認定通過: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質量達到國際共識標準

  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用“五個一”概括本次通過WFME的機構認定的意義:“這是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從跟跑向並跑轉變的一個里程碑;這是實現了學位互認,醫學畢業生跨國界流動的一張入場券;這是中國醫學教育走向世界的一張通行證;這是中國醫學教育得到全球認可,與國際標準實質等效的一套新標準;這是中國走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世界舞臺的一種新聲音。”

  “意義非常重大。”在詹啟敏看來,通過WFME機構認定,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實質等效的醫學教育認證制度的建立,中國醫學教育質量得到了國際社會認可,也意味著通過認證的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達到了國際共識標準,我國醫學生有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同時,也使得工作委員會被國際社會更為廣泛地認可,為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真正走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開拓了道路,是中國醫學教育發展過程的一個里程碑。

  “這有利於進一步規範和改進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不斷完善國家標準,提高認證質量;有利於我國把握世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促進醫學教育改革,不斷與時俱進地提升我國醫學教育的辦學質量,促進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實現醫學教育與國際實質等效;有利於我國與世界各國家和地區加強緊密合作,促進醫學教育戰略夥伴關係,積極與各國各地區的相關機構進行協作,擴大國際社會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全面了解,有效推動學生交流、學分互認和職業認同等;有利於我國醫學教育適應國際化進程、加強醫學人力資源的跨國流動,為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發揮重要作用。”陳國強如是説。

  未來之路:“以‘四新’引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如何以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為契機,進一步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成為當前亟須思考的問題。

  作為高校校長,田紅旗認為:“綜合性大學應以醫學專業認證為抓手,持續推進醫學教育創新改革發展,要更新醫學教育理念。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醫學教育評價理念,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並重,大力推動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對標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和規則,不斷健全完善大學、醫學院(部)、附屬醫院醫學教育的管理運行機制。加快建設新醫科,高校要對照醫學專業標準進行自我評估,厘清對現有醫學教育專業建設提出的理念、內容、方法、技術、評價等方面的新要求,不斷提升現有醫學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要利用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構建有機合作平臺,促進醫科與工科、理科、文科等的深度交叉融合,建設一批新的醫學相關專業。”

  “下一步我們將以‘四新’引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解釋説,“樹立醫學新理念,從診療拓展到預防、診療和康養。確定醫學教育新定位,醫學教育是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強化醫學生培養的新內涵,加強學生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紮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五術’教育。同時,加快推進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要提出所有醫科專業標準的新要求,要根據新變化論證佈局新的醫科專業,特別要強力推進醫工醫理醫文深度交叉融合。”

  (光明日報北京6月23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