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文藝創作活力顯著增強

2021-01-28 09:09:00來源:人民日報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文藝事業的又一豐收期。文藝創新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從小説、戲劇、音樂到美術、電影、電視,從傳統文藝到新興網絡文藝,各門類各品種涌現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文藝創作百花齊放,文藝演出好戲連臺,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

  佳作不斷、量質齊升,文藝創作持續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産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十三五”期間,廣大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以創新精神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之作,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

  “十三五”期間,廣大文藝工作者在關鍵時間節點創作了一系列大型文藝演出,如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音樂會《信念永恒》、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文藝晚會《奮鬥吧 中華兒女》……他們以深厚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奏響民族復興路上的強音。

  2019年國慶,3部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鼓舞士氣、溫暖人心、廣受好評,在觀眾滿意度調查中獲得高分,並取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績。“十三五”期間,中國電影質量大幅提升,《流浪地球》《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國産影片,以思想內涵的深度開掘、拍攝製作的精益求精,增強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底氣。

  第十四屆和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的實績,眾多高質量作品描繪出新時代的精神圖譜。小説《雲中記》《主角》、報告文學《鄉村國是》等文質兼美、深邃感人,有力地傳遞了真善美的情操。反映改革開放40年壯麗征程的紀錄片《必由之路》、記錄黨的十八大以來砥礪奮進征程的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等引發熱議,極大鼓舞了幹部群眾繼續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鬥志與幹勁;電視劇《可愛的中國》《海棠依舊》《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收穫了良好口碑與收視率;《大禹治水》《熊貓和小鼴鼠》等國産動畫片受到小觀眾的喜愛;河北梆子《李保國》、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話劇《塞罕長歌》等高揚時代精神、創新藝術表達、強化人物塑造,集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廣播劇《“事兒媽”宋小娥》立足童真童心這一主題,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于質樸中發現崇高,有趣、勵志、溫暖;歌曲《不忘初心》《我們都是追夢人》等成為廣為傳唱的歌曲……

  精彩的中國故事、昂揚的時代風貌,成為文藝創作的富礦。國産電影、國産電視劇、國産綜藝節目的收視率持續走高,文藝作品成為彰顯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在作品質量提升的同時,我國文化産品的供給能力也在持續增強。目前我國每年推出新書40萬餘種、童書4萬多種、電影600多部、電視劇300多部、動漫400多部……眾多文化産品的生産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演出市場持續繁榮,2016年到2019年,國內藝術表演團體年演出場次從230萬場增長至296萬場,國內觀眾從11.81億人次增加至12.3億人次,其中農村觀眾超過7億人次。

  “十三五”期間,文藝創作生産量質齊升,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與時代同步伐成為主流

  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與激情。“十三五”期間,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走向基層一線,創作采風、演出慰問、結對幫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蔚然成風。

  在新疆塔城,中國舞蹈家協會的演員們冒著嚴寒,為邊境哨所送去演出;在廣東深圳,一場暴雨突如其來,中國廣播藝術團的演員們仍堅持冒雨為社區群眾演出;在重慶,國家交響樂團開展“結對子、種文化”項目,幫助當地盲童學生和村民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在內蒙古,烏蘭牧騎演員每年為牧民群眾演出數千場……

  “十三五”期間,全國文藝界積極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心連心、送歡樂下基層和文藝志願服務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全國文化系統每年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相關活動約1萬項,參與的文藝工作者約10萬人次,受益群眾超6億人次。全國文化部門所屬藝術表演團體組織政府採購的公益演出從2016年的13.9萬場,增加至2019年的15.73萬場,累計觀眾超過4.3億人次。這些公益演出大多數在老少邊窮地區舉行,主要觀眾是農村居民、社區居民、老紅軍、留守兒童等。

  “十三五”期間,廣大文藝工作者緊扣時代脈搏,圍繞脫貧攻堅等重大主題開展創作,涌現出《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經山海》《懸崖村》等優秀現實題材文學作品,生動反映十八大以來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一個都不能少》《花繁葉茂》《最美的鄉村》《楓葉紅了》等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播出後,引發觀眾點讚;《扶貧路上》《村裏來了花喜鵲》《鴨兒嫂》等優秀舞臺作品講述基層脫貧故事,引發強烈共鳴。

  “十三五”期間,現實題材作品大量涌現,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彰顯新時代中國文藝的鮮明品格。

  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現實生活,文藝界以紮實深入的作風潛心創作。講述塞罕壩幾代造林人創造生態奇跡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輾轉8個地方取景,不少都是在沙漠、極寒等惡劣條件下實景拍攝。民族歌劇《沂蒙山》劇組多次深入沂蒙山老區采風和體驗生活,了解沂蒙故事、沂蒙精神、沂蒙風土人情和民歌民謠,感受傳統戲曲及民間音樂、表演的藝術魅力。在和基層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中,文藝工作者加深了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為藝術創作打下了紮實的根基。

  網絡文學也興起了現實題材創作熱潮。《大江東去》《浩蕩》《大國重工》《青春綻放在軍營》《朝陽警事》等反映新中國發展變遷、展現普通人奮鬥精神的作品,把筆觸伸向以往網絡文學很少涉及的工業等領域,體現了對時代生活的真實觀照和熱切關注。

  繼承傳統、創新表達,文化自信顯著增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十三五”期間,文藝工作者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項目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展現出永恒魅力和時代風采。

  2017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進一步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作出部署。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等重點項目陸續實施,夯實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

  文藝工作者創新表達方式,運用現代傳播技術開發傳統文化資源。《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地名大會》《經典流傳》等電視綜藝廣受歡迎、持續熱播,為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拓寬了道路。《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記住鄉愁》等綜藝和紀錄片,在青年觀眾中成為“爆款”。系列短視頻《國寶》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首播時點擊量達124萬次。

  戲曲振興工程、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等發揮了引導作用,為傳統戲曲、曲藝和民族歌劇的振興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第二屆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共有112個劇種、118個劇目參演,其中許多罕為人知的稀有劇種、小劇種在政策的扶持下重獲生機,展現了我國豐富的戲曲生態。

  非遺熱、文物熱……一波波熱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的時尚,人們越來越注重從中尋求思想上的啟迪、精神上的熏陶、道德上的感召。

  “十三五”時期,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春風化雨,以文化人,新時代的中國文藝弘揚時代新風,彰顯民族精神,用不斷創新創造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