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僅有“十里洋場”

2020-08-09 17:1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李佳琦在上生新所的辦公室。張亨偉 攝

  萬國建築群,曾經的遠東金融中心展示了上海的包容開放;新天地,石庫門建築群承載著老上海的回憶;思南公館,各種類型的花園洋房代表了東西方文化在上海的和諧交融……

  但上海不僅有“十里洋場”,更有民眾的幸福生活。這裡是更智慧、更時尚、更幸福的上海。

上生新所改建後,英制尺寸的泳池周邊入駐了新潮餐飲店舖。張亨偉 攝

  更智慧:“一網統管”展現智慧城市魅力

  如今的上海街頭,紅綠燈不再只是“燈”了,它能自行感知、收集數據,給出信號控制的最佳方案。自從運行智慧交通信號燈系統以來,上海車輛擁堵指數下降15%,平均車速提升10%,這要歸功於“一網統管”。

  應屆大學畢業生小張來自低保家庭,街道了解到她的情況,先後為她提供了徵兵信息和三個符合她專業的崗位,經過面試等環節,她在心儀的崗位上開始工作。這同樣是“一網統管”的功勞。

上生新所改建後,英制尺寸的泳池周邊入駐了新潮餐飲店舖。張亨偉 攝

  大到汛情預測,小到地面上的一片垃圾,“一網統管”都能在相關部門發揮作用。

  站在大屏幕前,城市實有人口、空氣質量指數、市內交通客流量、全市供水量負荷、水質達標率……每一個指標都在實時更新變化。自動感應、自動推送、在最低層級、最早時間,以相對小的成本,解決最突出問題,取得最佳綜合效應,實現線上線下協同高效處置一件事。

  “一網統管”,為整座城市鋪開了一張“安全網”,同時也讓這座城市管理變得越來越高效、便捷。

一網統管大屏示意。張亨偉 攝

  更幸福:全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延伸家的半徑

  今年75歲的施文漢老人是上海浦東新區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常客。退休後,施文漢來到文化中心開授書法班。“一週最開心的時候,就是來文化活動中心教課,我們這些老人現在都不愁吃不愁穿,大家一起奔小康,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文化層面上能夠得到心靈愉悅。”

  2018年12月,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完成了改建,早前的文化中心活動單一,而且開放時間比較短。改建後的活動中心贏得了大家青睞,5層樓的空間裏,設置了展示廳、圖書館、培訓教室、成長樂園、多功能活動室、各類趣藝活動室、乒乓房等各類場所,就像一座完整的“社區文化園林”。

居民在文化中心做花扇。張亨偉 攝

  “我選擇在濰坊租房,就是看上了這座圖書館。”26歲的飛行員江曉通説:“一有空我就過來看看書,這裡借閱非常方便,環境也很棒。”

  在活動中心的三樓,記者遇到正在排練舞蹈的阿姨們,65歲的劉榮告訴中新社記者,她從小就喜歡跳舞,現在退休了,每個星期都會過來排練。“能經常做自己喜歡的事,心情越來越好了,身體也越來越好了。”

居民在社區文化中心圖書館借閱書籍。張亨偉 攝

  更時尚:老廠區化身打卡勝地

  近百年前,上生新所是品位高雅寧靜的“哥倫比亞生活圈”,供外籍僑民休閒娛樂;後來它又變身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作為科研場所在鬧市中顯得神秘莫測;而現在,它已經轉型為集商業、文化、辦公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客廳”。

居民在社區文化中心跳舞。張亨偉 攝

  “改造後的上生新所受到居民的歡迎,早上有老人推著童車來散步,平時常有青年來打卡拍照。既保護了歷史風貌,又讓老百姓受益。”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主任徐妍介紹。

上生新所廠房改建前。申海

  據介紹,該“更新”項目通過政企合作機制實現,由萬科集團負責設計、改造和運營。上海萬科總規劃師張偉星介紹,團隊特別在改造建築的同時保留不同年代的歷史痕跡。例如,英制尺寸的泳池周邊入駐了新潮餐飲店舖;舊廠房裏消毒櫃的蒸汽設施改成了空調出風口;因為直播帶貨爆火的李佳琦辦公室也選在這裡——過去是上生新所的食堂。

  現在的上生新所是不少年輕人的網紅打卡點,大學生李然已經來過很多次,“正好有朋友想拍照片,想到這裡的建築很有特點,就帶著朋友一塊來了”。(完)(作者 李秋瑩)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