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研究生教育大國 今年在學人數預計突破300萬

2020-07-29 08:46:00來源:央視網
    核心閱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人才與科技支撐。從1949年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突破300萬;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鳳毛麟角”,到發展成為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國,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實現歷史性跨越。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承擔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國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突破300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力爭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廣大教育工作者正紮根中國大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研究生教育,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由大變強。

  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大軍”

  向研究生教育強國邁進

  70餘年來,從最初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到“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的重要支柱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終堅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與國家和民族發展同頻共振。

  “氫彈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陳薇……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有一個共同身份——我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他們的成長經歷,反映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國內形勢錯綜複雜,黨和人民面臨著考驗。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將培養高等學校師資和科學研究人才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標。

  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數達1.07萬人;2020年,招生數突破110萬人……我國研究生教育實現了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大軍”的跨越。較為完善的學科專業體系和人才培養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培養超過1000萬畢業生,為經濟社會發展、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撐。

  站在新起點上的研究生教育事業,必須答好時代考題——

  從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看,如何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保證教育質量、走好內涵式發展道路?

  從國家創新發展需要看,如何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供更紮實的人才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提出了內涵發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強國邁進的新征程:

  2013年,《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發佈,突出了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共識;

  2014年,“五位一體”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監管不斷強化;

  2015年,《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印發,吹響了邁向研究生教育強國的衝鋒號;

  2017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釋放人才紅利的主要途徑,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重要支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

  2020年,新一輪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將啟動……

  特別是在一些長期困擾研究生教育發展難題的破解上,我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才培養結構日趨優化;通過推進“放管服”改革,發展動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內在追求轉變;通過重點學科建設、“211工程”建設、“985工程”建設、“雙一流”建設等,加快中國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進程。

  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實現了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顯著提高。

  從嫦娥飛天到蛟龍入海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嫦娥飛天、航母下水、蛟龍入海……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背後,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貢獻。

  7月23日,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天際劃出一道金色曲線,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李東,正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他帶領團隊突破了大直徑箭體結構、全新無毒無污染低溫動力等12類247項關鍵技術,完成我國火箭箭體結構的設計、材料、工藝、製造裝備和試驗能力從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級換代。

  與李東一樣,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精尖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在人工島築成核心技術、隧道抗震方案、三個大跨度通航橋孔抗風方案等技術難點攻克的背後凝結了“同濟智慧”。北京大學首次從單細胞層面刻畫肝細胞癌的免疫微環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參與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科院西安光機所飛秒激光加工設備解決了醫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噴布的超精細微小孔高品質加工難題……每一個重大科研突破,背後都凝結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與心血。

  疫情防控中,1萬餘名臨床醫學博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堅守臨床工作崗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等學校60%以上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留守醫院工作;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湖北醫藥學院等湖北高校在崗醫學研究生,堅守一線,有效緩解了醫護人員的緊缺狀況……他們用實際行動彰顯了我國研究生培養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風貌。

  一組數字熠熠生輝:作為研究生培養主體的中國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工作和“973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産出了全國8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來,高校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穩定在2/3以上,承擔著超過80%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一組數據令人振奮:2019年,全國139名新晉院士中,90%以上在我國境內接受過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國境內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終博士或碩士學位;2018年國家科技三大獎224項通用項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國自主培養的博士。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人員組成中,在學研究生佔比超過50%,研究生已成為我國科研創新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堅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構築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地,累計為國家培養輸送了超過1000萬高層次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技術變革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愈加顯著,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研究生教育承擔著培養高層次人才、推動科研創新的重要使命,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經過70餘年的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速度’的強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關負責人談道。

  從中國特色到國際認可

  堅持立德樹人的同時提升國際影響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我國科技人員第一位的要求。”作為科技事業的生力軍和後備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腳下有力量。中國石油大學油氣井工程專業2020屆碩士研究生王財忠,畢業後將奔赴西部基層就業。

  “對邊疆的堅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轟轟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堅持。不放棄、不動搖、不懈怠,就是對志向的最好堅守。”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生趙江濤已成長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的一名基層幹部,紮根邊疆,建功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同時,導師隊伍立德樹人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加強,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學倫理、學術誠信等方面發揮了示範引導作用,涌現出了黃大年、鐘揚等一大批優秀導師。

  與祖國同行,在完成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也顯著提升,國際交流日益廣泛,影響力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內的52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簽署了相互承認學位學歷協議。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和亞太區域研究生教育中心,來自全球203個國家和地區的9.1萬名研究生在中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我國研究生教育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黨的十九大描繪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呼喚著更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加速,新時代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將再踏新征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