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咱這綠意盎然的中國

2020-06-10 08:07: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瞧,咱這綠意盎然的中國

四川省廣安華鎣市利用高頂山廢棄礦區打造出礦山公園。邱海鷹攝(人民視覺)

圖為浙江安吉竹海。潘學康攝(人民圖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帶領中國人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創造了一個個令世人驚羨的生態治理“中國奇跡”。

  從今天起,重磅推出“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跡”系列特稿。記者分赴各地,蹲點“拴牢”毛烏素沙漠的陜西榆林,去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誕生地浙江安吉,走進種下世界面積最大人工林的河北塞罕壩林場,探訪創造被譽為“中國魔方”的草方格沙障的寧夏中衛沙坡頭……講述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美麗中國”故事。

  對於英國人唐瑞來説,中國是他想要久居的美麗國度。

  作為一名無國界環保人士,唐瑞在中國觀鳥、護鳥已近10年。他曾在位於北京順義的公寓屋頂安裝麥克風收集夜間鳥叫,清晨一聽,竟捕捉到幾百隻鳥兒的百囀千聲。“一些沒來過中國的人以為中國的生態環境很糟糕,我嘗試改變這些人的刻板印象。”唐瑞説,中國還有許多美麗的地方沒被人們觸及到。

  是的,中國之大,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也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澎湃。“胡煥庸線”東南方43%的國土,以平原、水網、低山丘陵和喀斯特地貌為主,居住著全國94%左右的人口,生態環境壓力巨大;該線西北方57%的國土,以草原、戈壁沙漠、綠洲和雪域高原為主,供養大約全國6%的人口,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曾幾何時,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利用使得青山被毀、綠水變濁、藍天染霾、沙進人退……生態環境污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狀況讓人們痛心、揪心。

  今天,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人們放心、舒心。從遙感衛星上看:那個“山高盡禿頭,黃沙滾滾流”的毛烏素沙漠正在“消失”,中國北方出現一條“綠色飄帶”。從無人機俯瞰:面朝黃海的江蘇鹽城,有一片在海潮中搖曳的潮汐森林,每到蘆花飄飛的季節,丹頂鶴翩然而至。從微觀鏡頭細瞧:雲南西疇的石漠化山地改良成了梯田,豐收時節,獼猴桃挂滿枝頭。一個美麗中國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美國宇航局衛星數據表明,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當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確實,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與此同時,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雙減輕”,提前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長目標!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近年來,中國生態環境總體改善,藍天越來越多,水質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大江南北改天換地,神州大地換了人間。

  改天換地的美麗奇跡,最關鍵是有正確思想指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實踐深入,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污染治理力度之大、政策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改天換地的美麗奇跡,少不了科學技術的助力。中國按照生態功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有宏觀的科學規劃,也有微觀的技術創新。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能力。草方格治沙、生態光伏治沙、螺旋鑽植樹、微創氣流植樹……中國治沙的“十八般武藝”,讓沙治得住、樹種得活,連外國嘉賓都豎起大拇指稱讚。

  改天換地的美麗奇跡,源自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態治理。“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的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曾是當地人治沙排行榜上最難啃的骨頭;如今,八步沙披上了7.5萬畝綠裝,“六老漢治沙,三代人接力”的故事傳為美談。“山光、水濁、田瘦”的福建省長汀縣,曾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南方紅壤區。為保持住水土,長汀人下定決心:“山河不綠不罷休”!幾十年過去,長汀森林面積達37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9.4%,已是一片鬱鬱蔥蔥。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改天換地的美麗奇跡,還需要人人參與。擰緊水龍頭,隨手關電源,節約一張紙,點餐不浪費,垃圾分類成新時尚,線上植樹蔚然成風。截至2019年8月,螞蟻森林上5億用戶累計碳減排792萬噸,共同在地球上種下了1.22億棵真樹,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美麗中國,人人都是行動者。

  放眼全球,中國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將內蒙古南部邊緣的退化土地變成了“林的世界、花的海洋、雲的故鄉”,浙江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使得鄉村如詩如畫、遊人如癡如醉……看到這些巨變,聯合國官員直言,希望將中國生態治理的經驗推廣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剛剛過去的第49個世界環境日,中國發佈了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小山”和“小水”,寓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這條路上,中國步履鏗鏘、成績斐然,還將知行合一、篤行致遠。

  回望1972年的6月5日,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發表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提出響徹世界的口號:“只有一個地球”。如今,在這個藍色星球上,有一個綠色的中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編輯:李覲如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