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深圳開啟科技創新新征程

2020-10-13 15:01:00來源: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40年前,深圳還是中國邊陲的一個小漁村;40年後,深圳一躍成為中國發展的奇跡與象徵。

  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如火如荼,深圳正瞄準全球科技創新高地,邁向下一個時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對外發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在中央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行百里者半九十。高層次、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在全新的國際形勢下,作為綜合性國家創新中心,深圳則肩負著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持科技驅動,走出一條科技支撐、産業發展的道路。

  為科研機構鬆綁

  讓科學成為産業發展助推器

  “下一個40年,深圳想要保持發展優勢,應當繼續在體制機制方面創新。”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備辦主任樊建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深圳前40年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於此。下一個40年深圳也需要在方方面面進行體制機制的突破,繼續引領這座城市更好地發展。”

  方案中提出,要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我建議深圳可以膽子再大一點,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為科研機構‘鬆綁’。”樊建平舉例説,可以授予科研機構足夠的自主權,讓困擾科研機構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成果收益分配方面的問題迎刃而解,充分釋放科研機構的“能量”。

  以深圳先進院為例,為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深圳先進院率先探索建立了“科研、教育、産業、資本”四位一體微創新體系。該體系將高校、研究院所、特色産業園區、孵化器、投資基金等研學産資創新要素緊密結合,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各要素共享平臺與信息,形成創新積聚優勢,大大提高了創新效率效益。

  “40多年來,大學、科研機構仍然借用了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如果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將科研力量引向市場,從而有保障的實現技術商品化,對建設新型科研機構大有裨益。”樊建平説。

  創新是深圳40年動力不竭的發展密碼。樊建平建議,深圳可以率先立法,大力引導、規範、保護各類新型科研機構依法高效創新發展,培育壯大知識市場,激發科技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從而真正讓科學技術成為産業發展的助推器。

  市場化方案

  破解科研應用“兩張皮”

  方案中提到,要改革科研項目立項和組織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的科技項目遴選、經費分配、成果評價機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在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成果評價、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試。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表示,從實際需求出發由市場決定科研選題,成果由市場評價,激勵使用市場化方案,可以有效解決科研和應用“兩張皮”問題。

  鵬城實驗室負責人介紹,鵬城實驗室在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其本質就是要把科技創新聚焦到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目標上來。“我們相信按照方案實施科技創新改革,通過鵬城實驗室等新型科研機構的大膽探索,將有助於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性成果,在科技領域形成體制機制創新示範。”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今年的兩會上也提出,在創新驅動上,示範區應與國際先進科研體制的全面接軌。探索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構建創新價值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探索在高校、科研機構、國企建立職務發明法定收益分配製度。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激勵,合理安排科研項目人力資源成本費用支出比例。

  國際化視野

  打造全球人才高地

  “深圳先進院好比一個花園,人才就像種子,找到好種子,打造一片人才‘森林’,才能享受豐收的碩果。”樊建平説。

  方案中提到,將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定向培養機制,同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為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員辦理R字簽證和提供出入境便利。

  40年來,深圳已經發展成一座魅力之城,具有巨大的人才“向心力”。深圳作為一座移民城市,40年建成世界一流城市,靠的正是來自全國五湖四海的人才。新的發展階段,深圳要建設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還需要大量引進國際優秀人才。

  “過去在國際化人才引進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此次中央賦予深圳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權限等改革舉措,可以為引進國際一流人才掃清障礙。”鵬城實驗室負責人説。通過像鵬城實驗室等用人單位大量引進國際一流人才,毫無疑問將推動深圳成為國際高端人才聚集中心,為深圳建成全球創新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劉傳書)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