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人接續奮鬥 蹈海探天,只為北斗夢圓

2020-09-03 08:12:00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開通。這離不開“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代代北斗人接續奮鬥、不懈探索。新時代北斗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航天領域的生動詮釋,是“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科技戰線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賡續傳承。

  如今,北斗人的征途還在繼續,他們的精神也將傳承下去,譜寫新的故事。

  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

  “創新的征途將再次起航”

  本報記者 吳月輝

  2009年,林寶軍從北京奔赴上海,擔任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開啟了自己的“北斗生涯”。

  此後11年裏,他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1歲的中科院北斗導航衛星研製團隊,完成了12顆北斗導航衛星的抓總研製和發射,實現了眾多關鍵技術的突破與創新,為中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和開通立下功勞。

  回顧與北斗為伴的歲月,林寶軍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北斗三號衛星首發星在發射前整流罩合罩的瞬間。

  “當整流罩合上的那一刻,我想到再也看不到這顆星了,眼淚唰地一下就流了下來。”林寶軍説:“為了研製這顆星,夥伴們用了3年多時間實現了美國GPS系統花了20年時間攻關的技術。”

  在林寶軍看來,取得這些成就離不開“勇於創新、敢於挑戰”的精神。“攻關一項航天技術一般要花10年左右時間,在衛星上應用可能又要10年左右。如果用別人現在的末期技術,到衛星做出來,就等於是20年前的技術了。只有創新,才能實現追趕和超越。”

  據介紹,一般來説,航天系統內一件産品中新技術的使用率不超過30%,但在北斗衛星裏,新技術的使用率超過了70%。

  比如,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有一門“看家本領”——在軌賦能。這項技能可以使衛星在天上“有錯能改”“自我修復”“自我刷新”。以往,一號衛星上天后完成任務,就要棄用,等待二號衛星發射後替代它。但有了“在軌賦能”這項本領後,衛星就可以在硬體不變的情況下,實現信號體制、算法、頻率等的更新換代,並被賦予新的能力。

  創新並不容易,“理念和觀念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難。”林寶軍清楚地記得,2015年7月,自己花了整整一週的時間來説服身邊的專家接納這個觀念,並朝著這個方向嘗試,“現在大家都覺得這創新太值得了!”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自主創新的路子越走越寬。功無枉費,經過北斗人持續奮鬥,6月23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7月31日,參加完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後,林寶軍難掩內心激動:“創新的征途將再次起航。”

  遠望7號船船長倪留國

  “為能一直遠航深海大洋而自豪”

  高 超

  23年與船為伴,參與執行全部44次北斗導航衛星海上測控任務,遠望7號船船長倪留國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

  説起蹈海探天的追“星”歷史,倪留國有許多難忘的故事。但最難忘的還是2011年執行北斗二號第四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中,遠望3號船聽令參加應急測控,參與驗證衛星擴頻設備信號鎖定,在分秒之間牽引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遠望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綜合性航天遠洋測量船,主要擔負火箭、衛星、飛船等航天器發射和飛行時的海上測量及控制任務。海上測控看似只有短暫的幾百秒,但對於高速飛行的火箭、衛星來説,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正是憑藉著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遠望號船圓滿完成200多次海上測控任務,成功率100%。”倪留國説,“我為能一直遠航深海大洋而自豪。”

  遠望7號船駕駛室墻上挂著一幅世界地圖。地圖上交錯縱橫的航線,記錄了遠望號船護送北斗的時刻,也見證了遠望人對未知海域的探索。與有相對固定航線的遠洋商船不同,航天測量船多是向大洋深處進發。每次執行海上測控任務,尤其是開闢新的航線,對遠望號船來説都是一次挑戰。

  從使用傳統的航海儀器到新加裝北斗導航設備,遠望號船經歷了從測控北斗衛星到驗證使用北斗導航系統的變化。而伴隨著北斗衛星發射進程,遠望人經歷了從第一次執行北斗任務的緊張到一年執行近10次任務的從容。倪留國也從一名航海員成長為船長,航海里程達到了近50萬海裏,完成了80多次任務。

  每次海上測控任務短則一月、長則數月。“桅桿上係著夢想,甲板上書寫人生。儘管在星辰與大海的征途上,有一些無奈和艱辛,但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參與者、見證者,能夠為建成北斗導航系統貢獻一份力量,我們為此自豪,並將繼續追求卓越。”倪留國説。

  北斗系統“收官之星”發射任務01指揮員尹相原

  “很幸運能和北斗共成長”

  王玉磊 黃國暢 余建斌

  6月23日,伴隨著轟鳴巨響,重新加注燃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著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飛向太空,為北斗發射任務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當指揮長宣佈發射成功的那一刻,尹相原心裏的大石頭才落了地。不過沒有過多慶祝的時間,當天下午,他和同事就需要對塔架的狀態進行撤收和恢復,為下一個任務做準備。

  尹相原是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收官之星”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這是他第五次擔任01指揮員,也是第三十九次參與北斗發射任務。

  作為01指揮員,尹相原需要及時發現和處理一些應急情況,因此要對十幾個子系統和所屬的200多個崗位的流程和特點比較熟悉,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及時準確地給出指令,保證任務順利推展。

  航天發射是高風險的行業。尹相原覺得,整個任務中最危險的是常規加注和低溫加注,“常規推進劑有劇毒,低溫推進劑溫度極其低而且易燃易爆,我們要進行大量的訓練。”

  6月15日,尹相原和同事在進行正常的發射前功能檢查,低溫動力系統的指揮員突然報告,説某項壓力參數不正常。雖然故障很快得到排除,但隨即又有了更大的挑戰:“推進劑不滿足發射的溫度要求,必須泄出近400噸的火箭常規推進劑,再重新加注。”尹相原説。

  大規模燃料泄出,比加注危險百倍。關鍵時刻,尹相原所在的加注分隊黨支部反復研究推進劑泄出技術難點,分析近500個閥門、1600米管道等設備設施狀態。他們組成黨員突擊隊扛起重任,組織8次泄出演練,把泄出方案細化到分鐘級,精確到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口令,盡力降低風險。經過兩天奮戰,任務安全完成。

  尹相原對“01”指揮員有自己的理解,“‘0’寓意歸零,航天發射,質量就是生命,任何時候都必須做到嚴慎細實,不留任何隱患;‘1’寓意協調統一、萬眾一心。”

  “很幸運能和北斗共成長。能夠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參與這麼偉大的事業,付出再多的汗水也值得。”尹相原説。10多年來,他在“加速”成長的同時,也見證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綜合測試發射能力的“加速”躍升,以及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速度的新紀錄。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