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家國情懷積蓄前行力量

2020-06-26 15:11:00來源:光明日報

   歲臨仲夏,又到端午。品類繁多的甜粽與鹹粽總有一款合你口味。不過,除了“舌尖上的味道”,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味道也總能引發共鳴。

   按照聞一多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的考證,端午節原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賽龍舟也好、把粽子投到水中也罷,都是古人在吁求生命的保障。在這之後的幾千年裏,消災避疫、納吉祈福一直都是這個節日的主題。六朝時期楚國民眾將追悼屈原納入端午節俗,被裝入時代意義的古老節日文化內涵自此獲得新的詮釋和豐富。

   屈原,早已成為端午節的一個文化符號。每逢端午,人們吟誦他的詞句,傳唱他的故事。人們感動於他的家國情懷,震撼于他的執著剛毅,景仰于他的高潔品格。不同歷史時段的人們都將對民族的情感和對家國的憂思寄託其上,一個個歷史人物擎起並呵護那同樣的精神光火。在這一天,人們重思“家國情懷”這四個字的分量,也在此過程中完成情感上的再一次回歸和精神上的再一次凝聚。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引用屈原的詩句,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鼓勵國企改革要“有那麼一股勁兒”,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寄望科研人員要有創新豪情,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強調探索精神。

   這個節日是厚重的,也是昂揚的。舟,是端午節中極具標誌性的一個意象。在民間流傳有“寧荒十年田,不輸一年船”的説法,龍舟競發也多被看作是齊心協力、奮勇爭先的象徵。對端午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是“中國號”這艘巨輪在未來進行中的重要補給。

   在“中國號”這艘巨輪的時間表上,2020年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為巨輪的航行增加了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我們對此行的目標方位確定無疑,對如期抵達的信心堅定不移。信心何來?信心就在那堅實的足跡裏——不到半年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內考察調研,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關山萬里見擔當;信心就在那擲地有聲的承諾中——“更好生活還在後頭”“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信心就在那一雙雙堅毅的眼神背後——無論是面對看得見的發展之困還是看不見的未知病毒,都沒有絲毫的閃躲,迎難而上、永不言敗。

   端午,綿延的記憶,永恒的家國。每個人都應把自己擺進這場歷史的書寫中,傳承家國情懷,積蓄前行的力量,合力驅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