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幹部咋幹?抗疫就是一堂課

2020-05-21 11:07:00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村幹部咋幹?抗疫就是一堂課

  幹群心相換,村裏事情就好辦——來自十個遼寧村莊抗疫一線的報告

  “村幹部不好當,費力不討好”“各顧各家事,不想參與村裏閒事”,這是記者以前在農村走訪時常能聽到的兩句話。前句是一些村幹部説的,他們面對千頭萬緒的農村工作,既得敢闖敢幹,又得辦事公道,工作壓力很大;後一句是部分村民説的,透露出鄉村治理農民參與感不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然而,記者近日走訪遼寧十個村莊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鄉村治理局面令人耳目一新——村幹部衝鋒在前,以身作則;村民全力配合,鼎力支持,抗疫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提高了黨在農村群眾中的威信,留下的經驗與啟示有益於推動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寒風中送來的一碗餃子、一杯熱水讓我們感受到幹群魚水情深”

  熱氣騰騰的餃子、湯圓、一碗碗泡好的方便麵……在鐵嶺市鐵嶺縣阿吉鎮陳平堡村的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楊學明翻看著手機裏存放的一張張抗疫期間的照片説,村幹部在村口執勤站崗,村民們接二連三地往堵卡點送吃送喝。

  説話間,老楊回頭指了指墻上的錦旗説,之前村民為表示感謝有時會送錦旗,幹部們也很高興,“東北寒夜裏執勤很冷、很辛苦,但是抗疫期間,群眾送來的吃喝更讓咱們感覺到心裏熱乎乎的。”

  記者走訪的村莊中,每個村幹部都能拿出類似的照片和視頻,告訴記者他們找到了幹部群眾魚水情深的感覺。在危機和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赴國難的民族精神,在此次農村抗疫過程中表現很充分。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老黑山村的村口,還懸挂著“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條幅,這是村民們在村兩委班子帶領下製作懸挂的。村黨支部書記王福全説,在抗疫最困難、物資最缺乏的那段日子,一名在韓國生活的村民聽説村裏缺口罩,想方設法一次給村裏郵寄了300個口罩,解了村裏的燃眉之急。

  東北嚴寒天氣裏,看見村幹部沒日沒夜地在外值守,挨家挨戶排查非常辛苦,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章古臺村年過七旬的村民孫志發主動請纓當起了志願者。“村幹部們真是不容易,天天頂風冒雪在外面站著。”孫志發告訴記者,第一次提出當志願者的想法時,家人都反對,怕他上了年紀身體撐不住。“但看到村幹部這麼辛苦,我坐不住了,我當過兵,又是黨員,這時候怎麼能坐在家裏?”

  “有什麼事,你就儘管吱聲。”這是瀋陽市蘇家屯區永樂街道楊樹林子村村支書趙國輝在帶領村民抗擊疫情期間常能聽到,也是最感動的一句話。“我們在設堵卡點的時候,需要移動一間活動房,路過的村民都是主動幫我們抬,很久都沒出現過這樣的場面了,原因就是我們村幹部衝鋒在前,老百姓想儘自己的一份力。”

  “真心實意幹事就能換來實打實的支持”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抗疫期間,各村團結一致,鄉村動員乃至整個防控工作的順利與順暢,正是村幹部們一點一點用實幹換來的。

  面對疫情,村幹部不畏困難,衝鋒在前。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艷良回憶説,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村裏有個從天津回來的村民在家隔離,每天村幹部要去量體溫。“其實,我還是挺擔心沒有人願意過去,畢竟還是有風險的事情。但沒有一個人説‘不’,他們都是出於一片公心來為村裏服務的。”

  “剛開始封村時,往來出入的村民有的嘟囔幾句,有的甚至大罵,私底下有人説這是在‘做樣子’‘給老百姓添堵’。”瀋陽市沈北新區黃家街道高坎村黨支部書記劉俊清説,後來,村幹部挨家挨戶排查出來疫情嚴重地區歸來人員後,村民們的認識轉變了,意識到了“危險距離自己很近”,理解了村裏所做的工作和努力。

  打心眼兒裏為群眾著想,設身處地為群眾考慮,就能得到群眾的支持。高坎村的網格員韓淑芬舉例説,她負責區域有一個從疫情嚴重地區回來的人居家隔離,隔離期間,這家人生活物資保障的任務全落在了韓淑芬和另一名網格員身上。開始時,這家人不理解,幾乎每天晚上九點左右都會打電話要啤酒、火腿腸等,韓淑芬和另一名同事隨叫隨到。“人心都是肉長的,幾天后,這家人就不折騰我了,後來關係相處得還挺好。”

  抗疫讓一些幹部更深切地體會到,與群眾心貼心地實幹,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鐵嶺縣阿吉鎮白沙堡村過去是一個軟弱渙散村,抗疫開始封村時面臨人手不足、村民不理解的難題。但不久前剛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王福生認準了“這件事對村民有好處”,自己帶頭站崗、排查,經常24小時不回家。就這樣,村民們看在眼裏,暖在心裏,不理解一點點變成了支持,不少村民爭當志願者。

  幹部衝在前,群眾緊跟上。盤錦市清水鎮錦紅村村支書姚曦説,我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村幹部8人,再加上1名鎮裏幹部,共9人,每天要執行入戶、巡查、堵卡點執守等任務,工作量很大,特別是夜間執勤很辛苦。“群眾心疼我們,10多位志願者爭相來幫忙,要不然連軸轉都忙不過來。”北票市馬友營鄉小勿蘭村一對夫妻雙雙加入村莊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丈夫免費為村組消毒,妻子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巾幗志願服務隊。馬友營鄉黨委書記李樹新説,疫情中這樣的事太多了,“老百姓為啥這麼支持咱?都是幹部帶頭幹出來的!”

  “幹部群眾心貼心,村裏事情就好辦”

  記者在十個村莊走訪深切地感受到,儘管疫情是一場災難,但抗擊疫情的過程也是一次難得機會。採訪中,村幹部們説,“共戰疫情就像一個‘黏合劑’,把幹部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

  不少村幹部們反映,經過這次疫情,村幹部在村民中説話比以前“有分量”了。過去村裏遇到一些難解的“疙瘩”,經常要“喊破嗓子才能辦”,現在不一樣了,村民們聽得進去,也信任他們,幹部群眾心貼心村裏事情就好辦。

  在姚曦看來,這種變化是因為在疫情期間,幹部群眾的關係更密切了。“過去也走街串戶,可從來沒像這次疫情期間這麼頻繁,村幹部、網格員一天入戶兩三次,從交水電煤氣費,到給蔬菜大棚買肥料,切實解決群眾面臨的困難,有的相互處得像親人一樣。”

  同樣,劉俊清也明顯感覺村裏一些事推進起來順利了。“此前,村民遇到一些難事不找村裏,就是因為對村幹部不親近、不信任。如今,鄰里間爭執不下時,自己説上一兩句公道話,拉一拉家常,他們的矛盾就解了。雖然比過去忙,但很有成就感。”

  抗疫帶來的一個意外收穫就是,一些村裏的事務,和疫情發生前相比,更容易推進了。阜新市章古臺鎮新窩堡村黨支部書記高振全指著村裏一條水泥路説,這條3公里長的路去年足足修了一整年,從設計到施工,一步一個坎兒。“碰到誰家的院邊地頭都不行,一些人甚至漫天要補償。今年,就在前幾天,又計劃修一條路,從設計到和村民談,一天完成。”

  “老百姓對村裏的工作更理解了,開展工作容易多了。”王福全説,老黑山村今年準備修5.5公里産業觀光路,佔了大約60畝村民的土地,萬萬沒想到的是,村民們一分錢補償都不要。

  在高坎村,農村環境整治是一項“硬骨頭”。村民們大門前的柴堆、垃圾堆、雜物堆是清理難點,經常需要村幹部親自動手清理。“幹活的幹部氣兒不順,涉及的村民也不高興。但是今年不一樣了,除了一些年紀大的人,其餘人都自己動手清理了。”劉俊清説。

  “脫貧致富奔小康,順暢的鄉村治理缺不得”

  採訪中,鄉村幹部表示,當前的黨群、幹群關係來之不易。應該及時總結這次抗疫中行之有效的經驗、作法,築牢黨群、幹群關係“連心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實支撐。

  幹部要和群眾打成一片。採訪中,有村民説,以前有的村幹部遇事喜歡數落老百姓的不是,老百姓心裏自然不痛快,所以對有些村裏的事情就不願意配合,長此以往,就“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疫情期間,村幹部主動作為,遇事還和大夥兒商量辦,不像以前簡單粗暴。“老百姓講理,只要看著你在為大夥兒忙活,大夥兒就支持你。”

  鐵嶺縣阿吉鎮鎮長丁國彬説,過去一些村幹部雖然都是把依靠群眾挂在嘴上,但是真正幹起活來就變樣了。一方面,他們不知道怎麼發動群眾;另一方面,群眾也不聽他們的。這樣一來和村民的關係遠了,還會産生矛盾。只有在行動上與群眾站在一起,群眾才能支持。

  要講法也要講情。章古臺村村民高君是村裏的老上訪戶,但是談到這屆村幹部卻豎起大拇指。在他看來,過去的村幹部動不動就用“法”和“規定”壓人。今年春節,高君去了住在城裏的女兒家過年。疫情發生後,他打算回家,可交通已經不方便了。“我給村裏打了電話,村支書自己開車把我接回去了。”高君説,“老百姓心裏能不熱乎嗎?”此前高君上訪也只是因為和鄰居間為一堵墻的位置爭執不下,但是過去的村幹部就告訴他到法院起訴。後來換了幹部,講情説理間就把矛盾解決了。

  夯實農村政治經濟雙堡壘。此次抗擊疫情,黨員衝鋒在前,讓黨的威信極大地提高,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大加強。鐵嶺縣阿吉鎮陳平堡村村民關玲玲看到黨員幹部大冷天還往上衝,深受感動,“我是有倆孩子的媽媽,我現在打心眼裏想入黨,想給孩子樹立榜樣。”記者走訪中了解到,像這樣向黨組織靠攏的群眾在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不斷增加。基層幹部建議增加農村的入黨名額。吳艷良説,農村年輕黨員名額太少,一個村兩三年才能發展一名黨員。

  相比其他村屯,老黑山村在封村之初阻力相對較小。在王福全看來,這是因為這幾年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黨群、幹群互動頻繁。章古臺鎮鎮長吳濤認為,這幾年,黨群、幹群關係疏離的重要原因是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獲得感不強,相互之間互動不頻繁。未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助於提升凝聚力。(記者牛紀偉、陳夢陽、汪偉、鄒明仲)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