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裏的“生死戰”

2020-03-24 09:31:00來源:新華網

  和時間拼速度 與死神搶生命——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裏的“生死戰”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中)、副主任宋立強在查房(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新華社武漢3月23日電題:和時間拼速度 與死神搶生命——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裏的“生死戰”

  新華社記者 黎雲 賈啟龍 廖君 侯文坤

  傳染病ICU病房被稱為“紅區”——

  監護儀數據不斷變化,嘀嗒嘀嗒,輕微作響。

  電子錶數字靜靜跳躍,一秒一秒地流失。前一秒風平浪靜,後一秒驚心動魄。

  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這是當前階段湖北、武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主戰場湖北目前在院治療4593例,其中重症1343例、危重症371例。

  分秒必急,生死決戰,幾乎每天都在火神山醫院ICU病房裏展開,來自軍隊的白衣戰士們,和時間拼速度,與死神搶生命。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在詢問患者的情況(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把寫有注意事項的A4紙貼在患者床頭(2月24日攝)。 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為生的希望 守住最後一道關口

  “嘀,嘀,嘀嘀嘀……”監護儀上紅燈閃爍,報警聲突起。

  呼叫值班醫生,穿戴防護裝備;跑進病房,投入搶救;快速誘導氣管插管、有創輔助通氣……又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被成功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還可以再快一點!”汗水順著張西京的護目鏡往下滑,在重症監護室工作20多年的他,早已習慣和死神“搶人”的讀秒節奏。

  50歲的張西京,説話細聲細氣,走路也輕手輕腳,作為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儒雅文靜的他每天都在與死神進行著驚心動魄的搏鬥。

  己亥歲末,庚子春始,病毒襲來,江城逢難。

  最新數據顯示,武漢市累計確診病例50005例,佔全國確診病例數的六成左右。面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自全國的4萬多名醫護力量馳援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他們面前最艱巨的任務。

  經過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截至3月23日,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已經從最高峰的突破萬例,下降到現在的1714例。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如今已有1.4萬名來自各省區市的地方援鄂醫務人員陸續撤離武漢,但重症救治團隊仍然留守、堅守在武漢重症定點收治的醫院,依然在千方百計搶救重症、危重症患者。已在武漢奮戰近60個日夜的張西京,就是其中一員。

  武漢蔡甸區知音湖畔,曾遍佈著藕塘、土丘,一片荒蕪。這裡“鍛造”出送瘟神、戰死神的火神山醫院,會聚了來自全軍的1400名醫護人員,成為這場戰“疫”一把緊急作戰的尖刀。

  ICU病房——這把尖刀上的刀尖,也是火神山醫院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多、最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重症醫學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為衡量醫院救治水平的重要標誌。在我國自汶川地震救援以來,也日益受到關注。

  跟隨張西京的腳步,踏進“紅區”,裏面的空氣仿佛是凝固的。在這個大開間病房,兩側病床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手背、口鼻、動脈處插滿了各樣細小的導管。

  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傷員救治的張西京,搶救、治療都是他的強項。但這次對張西京卻是一次大考:病例基數大、疫情來勢猛、尚無特效藥……重重險阻擺在張西京和他的團隊面前。

  “重症醫學科是一個醫院的壓艙石。ICU病房穩住了,其他病房才敢放心收病人。”張西京説。

  收治病人前,作為科室當家人的張西京,手上拿著圖紙,小步快走,跑工地、改圖紙、調方案、走流程。紅黃綠區怎麼設置、ICU病房通道如何佈局、換隔離服的房間大小應該是多少,就連房間試水,他都守在現場、盯著施工隊,確保萬無一失。

  奮戰48小時,張西京團隊讓科室設施條件達到感控要求,保證了醫院及時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那段時間,張西京來回奔波于病區、工地、駐地,每天步數都在3萬步以上。

  2月9日,張西京和團隊收治第一批患者,正式打響了直面病毒、與死神抗爭的“生死戰”。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為患者診治(2月24日攝)。 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檢查。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與死神接刃 白衣執甲爭分奪秒

  “1、2、3!”一聲“翻身指令”劃破安靜的病房,“90後”護士唐梅在張西京指導下護著患者頭部及氣管插管,和另外4位護士合力幫助患者改變了臥位。雖然只是幾分鐘的操作,汗珠已經在護目鏡裏打滾。看著患者生命體徵趨於平穩,大家松了一口氣。

  “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在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仍不能改善氧合時,實施俯臥位通氣是較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唐梅説,這樣的操作每天都在進行,每挪動一下,都要小心翼翼。

  多數重症患者肺部有大量的炎性痰栓,阻擋了氧氣的吸入,會讓患者滑向死亡的深淵,纖支鏡是重要救治手段之一。

  這一救治過程在高濃度的病毒氣溶膠環境下完成,與插管操作風險相當,不同於插管的速戰速決,纖支鏡操作有時需要暴露在污染環境下半小時。

  “這樣的救治每天都有,只要對患者有用,我們就不能退。”張西京團隊幹的就是與死神掰手腕的活。

  病情瞬息變化。緊急搶救時,每個步驟都是按秒計,每一秒都生死攸關;等患者一點點恢復生命體徵時,卻像跑馬拉松,幾小時甚至一連幾天都要守著。

  “快,是為了救命;慢,同樣是為了救命。”這是護士伏雨佳聽到科室副主任李文放念叨得最多的話。一天早晨,剛進病房,伏雨佳看到每個病床床頭多貼了一張提示:“檢查患者氣管插管是否在鼻腔中有合適的長度,防止脫落!”

  那是李文放打印並逐個貼上去的。

  頭天夜班,監護儀突然報警,李文放馬上跑過去。“氧飽和度探頭正確,氧源正確,氧氣管路通暢。”檢查一圈都正確,李文放想了想,打開患者的口罩,問題果然藏在口罩下——高流量通氣的通氣管一隻脫出在鼻孔外,造成患者氧飽和度下降。

  “新冠肺炎和其他疾病不一樣,每個病人情況也有差異,沒有治療特效藥,就是考驗我們救的效率和治的耐心。”這次,張西京團隊面臨一道全新課題。

  眼下,救治工作正是攻堅階段。

  “細節!團隊!”這是張西京眼中的關鍵,也是火神山重症醫學一科與死神對戰的“看家本領”。病人有個體差異,30名醫生、50名護士,來自呼吸科、消化科、神經科、麻醉等不同醫院、多個科室,“每個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執行,都是多學科團隊協作的戰鬥,最終落實到治療和護理的細節上,幫助患者戰勝病毒。”

  53歲的李文放這些天多了一個習慣,除了例行查房,還要和護士一道,把所有患者的生命體徵數據,各種診療設備的工作狀態,全都過一遍;

  科室副主任宋立強條件反射式的,見到護士給病人做俯臥位通氣,就會立馬跑到病人床頭盯著,保證管子不脫落,不打折;

  護士呂向妮額頭那道勒痕一直沒消,天天進病房,忍著防護裝備的不適,也要確保每一個醫囑及時準確執行;

  ……

  “任何時候,都是生命至上。”生死之地,張西京團隊竭盡全力守護每一支微弱的燭光。

  一連串數字,記錄著無數次與死神的接刃戰。

  截至3月22日20時,醫院累計收治3040名患者,其中重症1442例,危重症125例,累計出院2284例。目前,在院患者690例,其中重症和危重症228例。

  火神山醫院醫務部副主任週全介紹説,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火神山醫院建立起病區、科室、醫院三級會診制度,組織專家分組進行現場查房會診,確保危重症“一人一案”救治;廣泛採取恢復期血漿、中醫藥、托珠單抗、ECMO等手段治療基礎上,醫院又建立了成熟的篩選評估和療效評價救治體系,廣泛應用於危重症救治。

  “這裡沒人是全才,每一次搶救,每一次日常護理,都是互補的團隊協作。”陳靜説。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最令人欣慰。

  “總有遺憾,幾天內去世的人,頂得上我原來醫院科室一年的了。”張西京握著拳,一遍一遍捶著自己的腿,聲音變得哽咽,“上了呼吸機、插管、ECMO,還是沒搶回來……”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在查看新入患者的胸部CT(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中)與醫生討論患者病情(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承生命之重 迷彩軍裝勇毅前行

  “1:00,1:21,1:25,1:30,1:40,1:42……”這是“90後”護士牟芷惠手機上“鬧鐘列表”的第一頁。

  “每四小時一個班,排班像車輪一樣往前滾,所以每個小時內都會設好多個時間點的鬧鐘。”牟芷惠説。

  因為作息時間變化太快,加上疫情帶來的精神壓力,有的醫護人員這段時間被失眠困擾,有的甚至需要借安眠藥入睡。

  牟芷惠無數次淩晨起床,星夜趕去火神山的動力,來自一張病人家屬的留言條:“尊敬的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感謝你們的付出和努力,我們記住了,永遠記住美麗的白衣天使,我的老父親就拜託你們了。”

  “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的,只有全力以赴每一個四小時,才對得起這份重托。”牟芷惠一邊説,一邊理了理迷彩服的袖口。

  馳援武漢,正月初一淩晨2點多,她在朋友圈寫下:“備勤數日,接到出發通知那一刻,心反而踏實了,希望不辱使命!”

  穿上軍裝,擔負保家衛國的使命;身著白衣,肩扛救死扶傷的職責。“我從事重症醫學24年,黨齡28年,入伍32年,我不上誰上?”再一次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張西京退掉探望岳父母的機票,毅然赴武漢。

  當武漢被按下“暫停鍵”,人影寥寥;這裡卻被按下“快進鍵”,迷彩疾行。

  李文放貼在患者床頭的各種“醫囑”;護士們為患者手繪的卡通指示牌;還有一張張《監護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覽表》……病房的每一處,都透著他們的努力。

  白墻上的電子錶,紅色數字靜靜跳躍,不斷向前。

  “惜時如金,越是最吃勁的時候越要頂上去。”病房、駐地、會診三點一線,是張西京和同事每天工作的常態。

  重症病房有病痛和無奈,但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雖然很多重病患者只能回應一個眼神或者一個表情,但張西京和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會用自己的方式,鼓勵每一位病人,給他們戰勝病魔的信心。

  “我今天狀態比昨天好。”“對對,您很快可以回家看到孫子了。一天會比一天好。”“有希望?”“當然。有希望,有希望……”這是護士長陳靜在病房內與一名患者的對話。

  護理之外,照顧病人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她和護士們早就把病人當成朋友,甚至是親人。

  從利比裏亞抗擊“埃博拉”回來,陳靜本以為這輩子再也不會遇上驚心動魄的事。

  沒想到,疫情打亂平靜的生活。病毒起狼煙,她沒有猶豫,再次衝到一線。這一次,她是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延續17年的責任傳遞;千里奔赴,與病毒較量在最近距離不到20厘米的距離。

  背負生命的重量,“60後”李文放,“70後”張西京、宋立強、陳靜,“80後”張楠、呂向妮,和一大批“90後”的小年輕……一個人的腳步,一支隊伍的腳步,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根本記不得今天是星期幾,在這裡,很多人的時間概念只有昨天、今天、明天。”處於快節奏的緊張忙碌狀態,讓護士張楠記不清日期,可每位患者的病史、病情,她張口就來。

  “當病人對我説‘解放軍來啦,我們就放心啦’,這份信任何其珍貴。”深夜值班的張楠説,與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與這裡的人們同行,也是他們的光榮。

  星空之下,火神山燈火不熄,一束束微光,直向蒼穹……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