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煙日:“無煙中國”道阻且長

2021-06-01 08:37:00來源:新華網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煙草生産國和消費國。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無煙政策的推行,以及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對煙草的態度和行為也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煙民加入戒煙行列。但目前我國吸煙者數量仍然較大;儘管多地已實施最嚴控煙措施,一些餐廳、寫字樓等場所執行效果仍不理想。“無煙中國”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我國有超3億煙民 控煙戒煙刻不容緩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煙草生産國和消費國,國家衛健委近日發佈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顯示,我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研究表明,我國2019年因吸煙導致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超過55萬人,佔總死亡人數的5.2%;心血管病超82萬人,佔總死亡人數的7.72%;腫瘤疾病超90萬人,佔總死亡人數的8.45%。

  據北京市控煙協會統計,寫字樓及辦公場所、餐廳等是目前被投訴舉報吸煙最多的地方,超過投訴總量的一半。“這些場所由於其自身特點,都是室內吸煙的‘重災區’,監管、取證等問題也成為控煙道路上的‘絆腳石’。”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説。

  北京市控煙協會秘書長崔小波介紹,在中國醫療費的支出中,男性的就診和住院費用均高於女性,與男性整體吸煙率高於女性相關,整體歸因于吸煙的比例為10.97%。崔小波説,2015年我國吸煙引起的超額醫療支出約2870億元,吸煙所增加的醫療費支出佔醫療總支出的7.24%。

  數據顯示,煙草每年使我國100多萬人失去生命,如不採取有效行動,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每年200萬人,到2050年增至每年300萬人。控煙戒煙已經刻不容緩。

  

  吸煙是一種疾病 需科學介入更需“群體改變”

  在無煙政策的推行下,伴隨人們健康意識逐步提升,公眾對於煙草的態度和行為也在發生改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開展的成人煙草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戒煙者在所有吸煙者中所佔比例大幅提升,從2014年的14.9%到2019年的31.3%,提高了16.4個百分點。

  專家介紹,煙草中的尼古丁成癮性很高,戒煙難度大,單靠個人的毅力幹戒,失敗率在90%以上。據北京市控煙協會的調查,中國有28%的吸煙者在過去6個月內曾計劃戒煙,而其中真正採取行動的只有19%。而在日本和韓國,因為有醫保政策的支持,有戒煙意願的人,後面6個月中50%都採取了戒煙行動。這説明戒煙政策會對吸煙者産生重大影響,戒煙障礙是影響戒煙者行動的問題所在。

  有著20餘年煙齡的李先生表示,自己上學時,宿舍8人中有6個抽煙,在其他人長時間不斷慫恿下,自己還是沒把持住加入了煙民的行列。“知道抽煙對身體不好,但有時候就是忍不住想抽兩根,尤其是晚上和朋友吃飯喝酒的時候。”李先生説,“別人給你遞煙,你不抽好像又不合群。煙癮上來了,高興了要抽,不高興也要抽,怎麼都有理由。”

  李先生説,戒煙的過程很艱難,身體也出現過一些不適的反應,很多次都想復吸,如果不是在正規的戒煙門診進行科學戒煙,靠自己的意志可能根本無法成功。

  “吸煙是一種群體行為,戒煙也需要群體改變。”崔小波説,控煙環境和無煙立法的建設是戒煙者的重要動力來源。無煙環境立法、警示煙盒包裝、提高煙草稅和捲煙價格、禁止煙草廣告和促銷政策,都能夠促使吸煙者下決心戒煙。“沒有環境壓力下要實現戒煙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控煙戒煙也需政策支持

  《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提出,與既往調查相比,雖然中國人群吸煙率呈現下降趨勢,但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控煙目標,即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低至20%,仍有較大差距。

  北京朝陽醫院戒煙門診負責人儲水蓮表示,戒煙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直接影響戒煙成功率。“戒煙門診藥物戒煙的標準療程為3個月,患者要全療程服藥,否則會反復,效果不理想。一個月五六百元,患者大多數表示可以接受這樣的價格,但也覺得不便宜。”

  儲水蓮説:“有的戒煙患者因為經濟原因,吃了一個月藥,剛看到效果就擅自停藥,但應該繼續鞏固,否則會影響戒煙成功率。”

  北京市控煙協會介紹,伴隨國際臨床戒煙技術和藥物的開發,緩解戒斷反應的藥物不斷出現。目前我國已被批准使用的戒煙藥物有尼古丁替代療法藥物(非處方藥)、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處方藥)、酒石酸伐尼克蘭(處方藥)三種,由於不能列入醫保範圍,只能作為自費藥使用。

  “在現行醫保政策下,由於自費戒煙藥很難進入醫院藥房,許多戒煙門診還面臨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崔小波建議相關部門探索將戒煙醫療服務納入醫療保障基金支付範圍;可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情況,制定本地區的管理辦法和報銷次數與報銷比例。同時可將戒煙藥物納入定點零售藥店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持外配處方在定點零售藥店結算和配藥,充分發揮定點零售藥店便民的作用。(記者強力靜、俠克、熊琳、毛偉)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