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發機構迅猛發展後如何“活下去、活得好”

2020-07-08 09:13:00來源:工人日報

  受到功能定位不明、自我造血能力不強、人員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困擾

  新型研發機構迅猛發展後如何“活下去、活得好”

  閱讀提示

  近年來,伴隨著《遼寧省新型創新主體建設工作指引》等相關政策出臺,備案名單發佈、高規格組建等一系列政府刺激行為,讓遼寧迎來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熱潮。然而,一些新型研發機構面臨自我造血能力不強等問題,尚未探索出有效的市場化持續盈利模式。

  “與當地科技局簽約的考核項目已完成指標,但孵化育成的兩家企業尚未盈利,一年後花完政府補助金可咋辦啊。”遼寧一所新型研發機構建成1年多儘管小有成效,但負責人楊傑(化名)對機構未來的發展不無擔憂。

  該研究院是遼寧省首批備案的22家新型研發機構之一。

  沈大自創區研究院、遼寧新型研發機構聯盟聯合發佈的《2020年遼寧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報告》顯示,既聚焦産業,又有持續更新的門戶網站,運行相對獨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僅佔備案總數的18%,而這一數據在全國為39%。記者採訪發現,功能定位不明、自我造血能力不強、人員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困擾著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

  遼寧迎來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熱潮

  2018年12月,瀋陽公佈第一批8家新型研發機構名單,拉開建設序幕。2019年6月,遼寧提出到2025年新型研發機構達100家。2019年7月,遼寧省高規格組建了遼寧省海洋産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遼寧省中醫藥産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産業技術研究院。2019年10月,遼寧成立新型研發機構聯盟……

  “新型研發機構對於遼寧而言,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建設時間僅1年多,組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遼寧省科技廳高新區處長宋興奎説。

  “死不了、活不長。”這是楊傑的評價。楊傑所在的機構成立不到2年,隸屬於遼寧一家科研院所,科研人員也主要來自主辦單位。楊傑抱怨説,機構已經淪為院所的“技術轉移辦公室”,科研人員帶著原單位的項目到這裡推廣,不想著聚焦的産業、企業需要啥,仍是科技、經濟“兩張皮”。和傳統科研機構相比,無非是“新瓶裝舊酒”,很難帶來經濟效益。

  如今,這家機構運營主要靠政府的“前資助+後補助”支持資金,尚未探索出有效的市場化持續盈利模式。“政府支持的經費是科研經費中臨時性的列支項目,而非穩定的財政支出科目。而且,政府還要考核,考核不合格拿不到補助金。如果機構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就算熬過‘嬰兒期’,也會‘營養不良’。”楊傑説。

  部分科研人員動力不足的現象也在一些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李星宇是一家新型研發機構的“兼職”科研人員,他供職的高校有自己的評價體系,不認可他在新型研發機構裏的工作成果,對晉陞職稱無效。而且,他兼職後不能拿“兼薪”,高校在他的工資裏砍掉了一部分。這些做法令他的積極性大減。

  多頭管理效率低,商業運營有短板

  “科研圈裏,很多人都沒搞清楚新型研發機構到底是什麼?”長城所瀋陽分所負責人、遼寧新型研發機構聯盟戰略顧問吳勇説。

  因為定位不清晰,楊傑的新型研發機構註冊時就“左右為難”。最開始,籌建者中,有人支持註冊為事業單位,但被質疑在用人、分配製度上會受諸多管理限制。有人支持註冊為企業,但在政府建設和運營資金支持渠道、進口設備減免稅等方面無法突破政策障礙。有人支持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但又難以享受稅收優惠、財政建設資金,而且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缺乏渠道,最終打政策“擦邊球”,申請了多塊“牌子”。

  吳勇告訴記者,新型研發機構可由社會力量、企業、高校、科研院創辦,核心是高效推動存量企業技術升級及新培育科技型企業,不同於傳統研發組織,具有公益性的特點。

  目前,新型研發機構分為“官辦民助”“國有新制”“自主創辦”三種模式,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方式也五花八門,這也致使科研人員的研發熱情有多有少。

  吳勇認為,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運行與協同創新涉及地方政府、高校、産業界多方利益主體,各利益主體的功能又不盡相同,這雖然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協同創新,但也會導致決策程序繁雜、多頭管理效率低、片面注重短期利益等問題。

  “做技術是一等一的好手,幹起運營管理,一個比一個不足。”楊傑説。他表示自己的核心團隊裏缺少有企業背景的高端産業人才,對業務架構、商業模式認知不足,沒有企業管理經驗,在內控管理、資本運營、市場營銷等方面存在短板,致使機構的造血能力嚴重不足。

  高質量發展還需苦練內功

  “徹底忘掉‘政府補助’,苦練內功。”長期致力於新型研發機構研究、沈大自創區研究院副院長苗媛媛建議説。

  她認為,在創辦初期,新型研發機構不能過度指望政府補助,而要提升機構從市場化渠道實現創收的能力。選擇一條産業鏈持續深耕,定位為産業鏈升級服務者,集中精力為該産業鏈大企業、初創中小企業提供有價值服務,力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該産業鏈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者。

  吳勇呼籲,對新型研發機構的地位給予充分肯定,針對專兼職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體制機制要逐步放開。從産業發展、創新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多角度考慮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逐步確立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主體地位,對新型研發機構的專兼職人員給予高校科研院所同等人才待遇。同時,政府相關單位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釋放政策紅利,吸引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參與到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運行的實踐中。

  劉旭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