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房播種百年紅色基因 《望道》追尋先賢青春故事

2021-01-18 11:2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主流電影《望道》17日開機。 陳靜 攝

  一百多年前的春寒料峭時節,29歲追求愛國、救國之路的青年人——陳望道,在家鄉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一間柴房裏翻譯完成《共産黨宣言》的首個中文全譯本,種下賡續百年的紅色基因。

  新主流電影《望道》17日開機,聚焦陳望道翻譯首個《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歷程,刻畫20世紀20年代,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群像,將他們的個人命運融入創建中國共産黨、抗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宏大歷史敘事。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告訴記者,《望道》以陳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跡為線索,努力講好以陳望道為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追尋真理、堅守大道的青春故事,在表達主流價值、體現歷史厚重的同時,兼具可看性。

國福路51號曾是陳望道先生舊居。 陳靜 攝

  “百年前,他們也正青春。”電影主創團隊表示,希望年輕觀眾在電影中與先賢們同悲歡、共離合,並從百年前“同齡人”身上獲得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在創作過程中,電影《望道》主創團隊與陳望道之子陳振新教授、陳望道的學生陳光磊教授等多次面對面交流,深入挖掘望道先生的生活細節,力求展現真實人物性格,豐富人物形象。

  陳振新教授接受採訪時特別強調,故事要講得生動,但細節也要有根據。陳望道何時開始翻譯、何時完成翻譯?坊間流傳版本多多。陳振新教授仔細回憶、不斷推敲後認為,其父在1920年3月底回到家鄉開始翻譯,4月下旬“完工”,“花了比平時翻譯多五倍的時間”。

  從小生活在分水塘村的陳振新教授告訴記者,實際上,坐落在山溝裏的村子離縣城有20多裏路。“小的時候我們從村子裏到城裏去買點東西,一早起來出去,要到吃中飯才能走到城裏邊。”陳振新教授這樣回憶兒時歲月。談及當年父親翻譯《共産黨宣言》的條件,陳振新教授説:“當時環境非常艱苦。”“3月到4月是很冷的,我們住的房子在山上,更加冷。”這位教授説,父親翻譯所在的柴房是“通風”的,“門窗都是搖搖晃晃的,墻壁有裂縫。”

展示館一樓設立了宣言大廳。 陳靜 攝

  陳望道曾告訴陳振新,要把《共産黨宣言》翻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是異常困難的,沒有可參考的資料。陳望道根據日文版和英文版《共産黨宣言》,借助英漢和日漢字典,完成了中文版首譯。陳振新説,這是“相當難的”。他對記者説,當時其父力求《共産黨宣言》中文譯本通俗,於是用白話文來翻譯。曾在私塾度過十年寒窗的陳望道有著紮實的中文功底。陳振新説,如今,從《共産黨宣言》中文譯本中可以看出“文字精美,修辭上花了很多功夫”。

  為什麼歷史的重任落在了年輕的陳望道肩上?陳振新説,當年的父親曾抱著實業救國和科學救國的理想拯救貧窮落後的中國,為此遠赴日本苦讀數年,文學、法學、哲學、數、理、化都有所涉獵。回國後,浙江“一師風潮”對作為教員的陳望道影響頗為深遠,他深刻“覺得這個社會不改革是不行了”。陳振新説,於是,父親“決定回家鄉,在進修馬克思主義的同時試譯《共産黨宣言》”。

  17日,記者了解到,復旦大學攜手上影集團、義烏市委發起籌拍的電影《望道》,旨在向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獻禮,講好陳望道追尋真理的故事,引導更多人悟“真理之甘”、溯“信仰之源”。

綠蔭掩映下的陳望道舊居如今成為《共産黨宣言》展示館。 陳靜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望道成為復旦大學校長,如今,他曾寓居的國福路51號小樓被修繕、辟建為《共産黨宣言》展示館。1920年到1938年間印製的17個版本《共産黨宣言》陳望道譯本,德、日、英文版的《共産黨宣言》全文,各語種、各年代的《共産黨宣言》版本,承印第一本《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又新印刷所情景再現……走進《共産黨宣言》展示館,人們便會被真理的氣息深深吸引,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接受採訪時表示,校方修繕老校長的舊居,將其辟建成既承載著深刻內涵,又溫馨、親切的場所。“我們將展示館定位為‘信仰之源’,將其打造成為真理傳播的陣地,追溯信仰力量的場域,打造成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課堂”。

  展示館二樓,敞亮的書房中,檯燈下孜孜求索的陳望道和擺滿書籍的書櫥讓人感受著學者、師者風範。在陳光磊教授看來,恩師“望道先生是一個非常冷靜的人,……他處事、做學問都很沉靜,很沉得下心來,做什麼事情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效率很高。”老師做學問“強調古今中外法,學習外國不能崇洋,學習傳統也不能迷古。”“學術中國化”令他獲益終生。陳光磊指出,其實,望道先生“翻譯的量很多,翻譯的面很廣;還非常注意時效。真該好好研究一下‘作為翻譯家的陳望道’”。(完)(中新網記者 陳靜)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