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不移 科學報國——萬名學子同上科學大師學風課

2020-11-22 09:58:00來源:新華網

  20日,北京新清華學堂迎來了兩位雪鬢霜鬟的老先生。

  春華秋實數十載,兩位老人堅守在科研一線,心懷家國,甘守一方,耕耘不輟。他們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

  在“2020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上,面對莘莘學子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兩位先生用質樸的言語,飽含對科學的熱愛與敬意,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娓娓道來。全國各地設立1000余個視頻分會場,數萬師生同上一堂學風課。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介紹,今年是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工作第十個年頭。十年來,一批德學雙馨的科學家講述科研經歷與人生故事,感召引領青年學子,弘揚科學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的濃厚氛圍。

  燦爛輝煌的敦煌壁畫、青澀稚嫩的年輕臉龐……短短幾張幻燈片,卻承載著樊錦詩守護敦煌的57個年頭。

  “我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護和研究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82歲的樊錦詩説,曾經的敦煌物資匱乏、荒無人煙,年輕時也有過不止一次離開敦煌的念頭。但每每念及視敦煌石窟如生命的前輩們曾在更艱苦的條件下開創的研究事業,樊錦詩便為自己什麼都沒做,而感到不甘心與慚愧。

  時不我待,朝乾夕惕。

  歷史的歲月使得紙質檔案難以保存,已有的敦煌壁畫存檔變得模糊。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國家和人類負責的態度,樊錦詩日夜思考,在偶然得知圖像可數字化保存後,便率先建立數字檔案,永久保存敦煌石窟歷史信息。

  “我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夢到的還是敦煌。”樊錦詩在研究和保護敦煌石窟的路上從未停下腳步,編寫石窟考古報告、建立數字敦煌資源庫、尋求文物保護與開放利用的平衡……點點滴滴,儘是她對敦煌石窟的摯愛。

  同樣已是耄耋之年,戚發軔曾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也是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年少時,戚發軔曾經歷過抗日戰爭、抗美援朝,他親眼見到戰爭的殘酷與飛機的威力,意識到沒有制空權的國家仍會被欺負。“學航空、造飛機、保家衛國”的種子便埋進了少年的胸膛。這一幹,便跨越了一個甲子。

  1992年,59歲的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這讓快退休的他很矛盾,思慮再三,他決定披甲執戟再上陣。

  “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就義無反顧。”戚發軔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他説,科學家精神的核心是愛國,年輕人要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知識、時間與精力獻給事業與國家。

  躬耕無言述春秋,春風化雨潤心田。

  樊錦詩和戚發軔用短短幾十分鐘講述了一生事業與熱愛,也在年輕人心中埋下科學與愛國的種子。

  “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不忘初心的愛國情懷。”聽完兩位老先生的敘述,清華大學化工係博士生王景元備受鼓舞:“這種科學家精神,才是我們年輕人需要追隨的一面旗幟。”

  “我想發出自己一點點的光與熱。”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宋典説,明年自己就要去新疆做一年的支教志願服務,兩位老先生的講話讓她更堅定自己的選擇。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科學成就離不開科學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是將老一輩矢志報國的精神火炬傳遞給青年學子,讓年輕人肩負起新時代科學家的歷史責任,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的傳承與新突破。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