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爺爺”爆紅,老手藝自有高光時刻

2020-07-30 09:05:00來源:工人日報

  山東老木匠王德文最近在網上紅遍海內外,被稱為“阿木爺爺”。他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見7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百萬粉絲、上億流量,“阿木爺爺”因製作了由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環環相扣構成的世博會中國館模型,被網友譽為“當代魯班”,不僅引發國內關注,更讓國外網友嘆為觀止。

  木工手作,最見匠心。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裏,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在千篇一律的機器生産之前,老手藝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在海外某知名社交平臺上,“阿木爺爺”成了繼李子柒後又一位大火的中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在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模型上,每一個凹槽、小孔都嚴絲合縫——與其説這是一個匠心獨特的玩具,不如説是展示中國傳統木工文化的樣板。

  “阿木爺爺”火了,再次印證了“越民族越世界”的老理。這背後是世人對傳統技藝與文化的認可。一則,老手藝的舉手投足之間,多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高光時刻。不用釘子、只用榫卯,傳承兩三千年的技藝,牢固構架起建築、傢具、器械,仿佛是“腦海裏自帶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此般智慧,令人讚嘆。二則,老手藝強調的是匠心獨運,相較工業器械及其生産的物件,手工生産中“人”的因素顯得更難得、更溫潤——不管文明進化到何種程度,用心做事、用情造物的邏輯,始終是物質生産的重要價值。

  今天,當老手藝遇上“互聯網+”,古老的文化和智慧光芒四射,瀕危的技術和工藝得以存續,擱淺在歲月碼頭的這些非物質遺産終於有了乘風破浪的可能。“阿木爺爺”成了網紅,至少説明:傳統工藝不可斷代,這是文化與文明之根;質樸匠心尤須承續,這是文化與文明之魂。

  如果説老物件是時間的味道,那麼,老手藝就是歷史的饋贈。讓更多的“阿木爺爺”走到前臺來,讓更多的技藝堅守被讚賞與肯定,讓中國文化繼續大放異彩。

  鄧海建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