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真正的戰爭,我們所知甚少

2019-12-13 11:12:00來源:新華網
 同是反映一戰期間西線戰場的慘烈戰事,彼得傑克遜執導的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難免會讓人想起經典影片《西線無戰事》:青年滿懷對戰爭的浪漫主義幻想參軍入伍,從此陷入地獄般的戰地生活,親歷槍林彈雨,目睹戰友犧牲,與敵人刺刀相見,到後方深感隔閡。隨時在身邊炸響的炮彈和地雷,挂在鐵絲網上的屍體和殘肢……

  但《他們已不再變老》並不是一部英軍視角、紀錄片形式的《西線無戰事》。它從200名一戰老兵600個小時的訪談內容和100個小時一戰原始影像資料中,深挖出最真實細微的戰地日常。

  你會驚訝地發現,英軍士兵上前線第一件事就是喝茶。他們蹲在戰壕的角落裏,用燃燒起來不會冒煙的小木條生火燒水泡茶;連續射擊後,把機槍拆開,用槍管裏滾燙的沸水泡茶;拿著飯盒去找運送補給的火車司機,從引擎裏盛熱水泡茶……換洗衣物很少,每人只有一身軍裝和一件備用襯衫、一雙替換襪子。沒有床,都是在戰壕裏挖坑睡或就地躺下睡。説起吃也津津樂道:16個人分吃一條麵包,腌牛肉和罐裝蔬菜燉在一起;一點點培根就夠6個人吃,放在飯盒蓋子上煎出油脂用餅乾蘸蘸。有個老兵説得興起甚至唱起了戰時的果醬廣告歌:“哦哦哦,戰爭多美妙,有了蒂克勒斯果醬,雞蛋火腿誰還要。”

  然而戰爭真的如某些倖存的英軍老兵所説,是一場美妙的“盛大遊戲”嗎?《他們已不再變老》全片採用拍攝于一戰西線戰場的真實影像,技術團隊對由於年代久遠或保存拷貝不當造成的畫面過曝、卡頓、閃爍、顆粒感重等損耗進行了數字修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上色和擬音還原。於是觀眾第一次有機會看清真實戰場的真實景象:黃綠色的毒氣沿著地面翻涌;榴彈射出後在高空爆炸,向地面散射彈片,激起一片塵埃;地雷炸起巨大的土包,泥土在空中碎裂成塊,然後如山體轟塌般直直拍落下來,鋪天蓋地的塵霧四處瀰漫。數百輛坦克緩慢前行,隆隆作響;高速飛行的炮彈撕裂空氣,發出哨子般的嘯聲;“上刺刀”一聲令下,利刃擦過槍桿發出刷刷的金屬摩擦聲。然後蘇格蘭風笛的軍樂聲響起,整片戰場陷入轟鳴。人們在戰爭的喧囂中失去最後一絲理智,淪為殺戮機器,“所有感官只剩下沒有意義的生理反應”,“文明的表象消失殆盡”。

  當然,即便是這樣震撼人心的戰爭實景,拜日益高超的CG技術所賜,今天的我們從軍事題材的電影或遊戲中也能有所了解。但經過修復還原後的真實影像,清晰呈現出戰爭中的細節,再高明的導演和演員也無從想象。你會看到:初上前線的新兵步履遲疑、一臉茫然。戰況不激烈時,人們説笑打鬧,有人還來個大跳,沒做好摔在一邊,惹得一群人哈哈大笑,人人露出一口狀況糟糕的牙齒。肉搏戰前待命的士兵,有的叼著煙卷、泰然自若,有的卻目光直愣,一遍遍轉動著手上的刺刀,仿佛想著心事。衝鋒號響起,沒有人奔跑或振臂高呼,人們面無表情地拎起上好刃的刺刀,攀出戰壕,在炮火下緩步向前,似乎此去依然只是一次普通的行軍。倖存的士兵走下戰場,一隻手舉在胸口瑟瑟發抖。被救治的傷員一排排放置在草地上,有人艱難抬身,卻無力轟走落在身上的鳥,只能發出一聲咒罵。死者被用毯子包裹,在禱告聲中放進又淺又小的土坑埋葬,周圍是曾經一起嬉鬧的戰友,軍帽捏在手裏,眉頭緊鎖。鏡頭從全景照上劃過,一張張面龐如此稚嫩,很多不過是十來歲的年紀。

  戰爭如此殘酷,令人驚奇的是很多倖存的英軍老兵卻在回憶中表示,“很榮幸參與戰爭”“戰爭讓人成長為真正的男人”,甚至“想起在戰爭作過貢獻,內心就感到溫暖平和”。導演彼得傑克遜將此定義為“倖存者視角”。這些親歷戰爭的倖存者,儘管回到了原來的生活,卻飽受創傷,情感耗盡,與社會産生了深深的隔閡,只能彼此抱團取暖,在回憶中美化自己在戰火中度過的青春歲月。而那成百上千萬的陣亡者,他們的戰爭故事,卻是我們再也無從得知的了。

  數百小時的真實影像資料和親歷者訪談原聲,選用最具普遍性的戰地故事,最大限度修復歲月痕跡還原實景。《他們已不再變老》做了種種嘗試,我們對於真正的戰爭卻依然所知甚少。這是遺憾,也是幸運。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戰爭讓逝者不再變老,讓生者情無可歸。

  正如《西線無戰事》原著作者雷馬克在小説開頭寫下的卷首語,所有關於戰爭的故事,不是譴責,不是表白,講述的都只是同一件事:經歷過戰爭的那一代人,“他們儘管躲過了炮彈,但還是被戰爭毀掉了。”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