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堪憂 島內高校日子難過

2021-01-25 13:28: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台灣地區人口出生率已經負增長,面對激烈的生源競爭,台灣一些大專院校正面臨“招不到新生”的尷尬局面。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公佈2020學年島內各大專院校註冊率(即實際招生人數與計劃招生人數的比值),其中12所大專院校註冊率未達六成,瀕臨“退場淹水線”,未達標校數創近3年來新高,更有102個班招生“挂蛋”。

  註冊率不及六成

   據臺教育主管部門公佈的數據,2020學年台灣大專院校註冊率低於六成標準的多達12所,數量較2019年翻了一倍。其中註冊率界于五到六成的學校包括環球科大、台北海洋科大、慈惠醫專、遠東科大和明道大學等;而介於四到五成的學校則有東方設計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台灣“首府”大學、聖約翰科大等。

   在12所註冊率未達標的院校中,聖約翰科大、大同技術學院和台灣“首府”大學3校已連續兩年註冊率未達標,台灣觀光學院註冊率更是低至39%,創下近年來的新低。

   台灣觀光學院負責人對此表示,學校受董事會重組、少子化等因素影響註冊率偏低,目前已停招並力拼轉型。台灣“首府”大學相關負責人解釋稱,休閒産業科系為學校特色,只是受疫情影響,有學生擔心未來出路,因此放棄報到。聖約翰科大負責人則表示,下學年學校將縮減招生係所,還將提供學生免費住宿,以期提高註冊率。

   除了常年在“淹水線”徘徊的院校外,不少島內知名高校也難逃“零新生”的尷尬境地。數據顯示,2020學年台灣共有102個班招生“挂蛋”,包括23個學士班、39個碩士班和40個博士班,其中不乏台灣政治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和成功大學等島內頂尖高校。

   多名大學主管對此分析稱,碩博士班招生狀況反映業界需求,若就業市場好,走學術發展的人就較少。未來各校也將與係所共同討論市場需求、檢視課程設計,並按招生狀況調控下學年名額。

  多所學校瀕臨“退場”

   針對部分辦學出現問題、瀕臨“退場”的大專院校,臺教育主管部門每年會依據註冊率等標準對其進行評估,並將不達標的院校列入“專案輔導”學校名單,若相關院校3年內未能改善,主管機關應要求停招,並在停招後一年停辦。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註冊率也可通過“寄存名額”的方式來操縱美化,即學校主動將計劃招生名額交還給教育主管部門,以降低“分母數”,進而提高註冊率。數據顯示,目前各大學寄存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總招生名額約5萬多個,有個別私校一年就寄存500多個,從而製造註冊率“偽過線”的假象。

   對此,臺教育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註冊率並非大專院校考核的唯一把關標準,相較之下學校的財務狀況和教學品質更為關鍵。若考生想避免誤選可能“退場”的學校,可在參考註冊率的同時關注有關部門公佈的各校可用資金數據,從學校財務資訊入手了解辦學狀況。

   “私校主要收入來自學雜費,學生數減少,學雜費收入就會不穩。”某私立大學財務長在接受島內媒體訪問時表示,若學校現金餘額一直減少,代表收入小于支出,就是警訊。不過他還指出,若只憑財務數據判斷也不精準,例如輔仁大學、中山醫學大學負債比超過三成,但多是因買地、蓋樓所致,並非財務不佳。因此考生擇校還需多方評估,以免“踩雷”成為“退場高校”和“挂蛋科系”最後的學生。

  特色流失欲振乏力

   除了招不到新生瀕臨“淹水線”,台灣大專院校同樣面臨科系設置高度同質化的問題,資訊管理、企業管理等熱門科系甚至已經“逢校必設”,多到“失控氾濫”。據台灣《聯合報》調查報道,2020學年全台大專校院中,有88所大學設立“資訊管理系”,77校有“企業管理系”。此外,“觀光”和“休閒”也成為島內大學科系的“熱點關鍵詞”,約50所高校設有相關科系。

   “資管係和企管係被認為出路較好,造成各校瘋狂設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秦夢群介紹,早年老牌大專院校各有辦學特色,例如台灣大學醫學、法政突出,政治大學以法政、傳播見長,世新、中原和東吳分別以傳播、理工及法學吸引不少學生選讀,而如今有些老牌私校的特色已經慢慢淡薄。

   台灣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表示,大專院校為了求招生亮眼,一味迎合市場,大量設立好招生的科系,企管、休閒、觀光和餐旅等科系氾濫情況已經存在多年,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門管制機制失靈,造成大量學生學非所用。然而相關部門卻回頭責怪學校“學用落差”,實則是“就業導向”讓一般大學設係嚴重趨同。

   “現在的大學多半隻是活著,缺乏生命力和能量。”曾任多所大學校長的賴鼎銘表示,台灣的大學設係同質性高、追逐流行,到最後變爭搶學生,其中又以餐飲、設計、觀光、文創、資管等最為明顯。他認為,面對少子化人口海嘯,台灣各大高校也應隨之盤整科系設置,建立辦學差異性,提升競爭力。(記者 金晨)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