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音樂人楊品驊:兩岸音樂可以有更多融合,不可阻擋

2019-12-06 09:55:00來源:海外網

  “最初,我只對台灣少數民族音樂有著通透的理解,但當我接觸到大陸民族音樂的時候,我更加發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我們有更多可以進行融合、走向世界的可能性”。12月4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兩岸青年文化主題沙龍”上,來自台灣的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圍繞兩岸音樂交流與融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周傑倫、SHE等台灣藝人創作的歌曲承載了許多人的成長回憶。而另一方面,很多大陸歌曲在台灣的傳播度同樣很廣,音樂成為了溝通兩岸文化互動的一個重要橋梁。此次沙龍就圍繞“我們聽著一樣的歌長大”這一主題展開,來自兩岸的6位嘉賓暢談了各自的體會與思考。

  楊品驊認為,在大陸和台灣的民族音樂中有很多相同的東西,也有不一樣的技巧和發展,因此融合很重要。

  “我記得我是第一個把《老鼠愛大米》這首歌唱到台灣的歌手,在那個年代有很多台商在大陸工作,他們會把在大陸聽到的歌帶回到台灣播放,這是兩岸音樂間的第一次的傳播”,楊品驊表示,“目前,島內接觸大陸音樂主要是靠網絡及直播等新興渠道”。

  “我們部落有一些長老,他們甚至會追大陸綜藝節目,還知道鹿晗是誰,通過這樣的過程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音樂,這是由當前時代更迭決定的”。

  北京市國聯律師事務所律師沈傑指出,隨著大陸經濟日漸向好,早些年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雍正王朝》等都在台灣播出過,包括最近很火的歌手類節目,台灣也有不少電視臺專門購買版權播放,“這就是一種直觀的(文化)輸出”。

  對此,楊品驊指出,“港澳臺在音樂上先往前走了幾步,但現在大陸有更多的張力和可能性,像剛剛提到的網絡等渠道,渠道決定音樂的用途,它可能有長有短,比如短視頻平臺就需要30秒,這種創作可能是台灣音樂人沒有接觸過的,也是要向大陸學習的地方”。

  他還指出:“大陸的音樂人有很多民族功底、音樂功底,台灣之前更多受到歐美和日本的影響,沒有既定的民族音樂印象,這也是我們缺乏的,台灣音樂在大陸還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空間,我覺得兩邊可以互動”。

  來自台灣的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碩士生李致陽建議,現在新媒體、自媒體都很發達,但是有些大陸APP在台灣沒能廣泛使用,造成音樂交流也不盡通暢,台灣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推廣大陸的APP,或者開發兩岸比較容易互通往來的軟體,可以讓台灣民眾更直接地了解大陸媒體及音樂。

  對於大陸音樂在臺的傳播現狀,楊品驊説:“不管(民進黨)政客在節目中怎麼罵怎麼抵制,回到家我爸媽依然在看大陸的節目、電視劇,聽著大陸的音樂,甚至跟我們抱怨為什麼去KTV點不到等等,娛樂的本質還是文化,也是一種推動,這是誰都阻擋不了的”。

  在現場,楊品驊還清唱了一段台灣少數民族的特色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悠揚、空靈的歌聲與旋律,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來賓。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