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青年返鄉路漫漫

2019-11-19 18:1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從城市回到鄉下務農,要創新經營模式,與長輩理念不同,多少會吵架。”嘉義縣小有名氣的“柿子哥”廖誌鑫,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頗為感慨。

圖為廖誌鑫(左)與妻子展示柿汁漂染的布。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廖誌鑫所在的番路鄉,是台灣牛心柿主要産地,産量佔全臺約八成。興盛時,這裡有柿園約600公頃,但由於青年外流,現在只剩300多公頃。

  像番路鄉這樣的農業鄉鎮,人口外流問題已有多年。“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閩南語歌曲《向前走》,正是台灣青年背井離鄉到都市打拼的寫照。

  工作機會相對較多,生活五光十色,台北等城市吸引了不少偏鄉青年。但房價相對較高、工作節奏較快,也令部分青年選擇返鄉。

  2001年,因長輩身體不好,24歲的廖誌鑫告別“光鮮亮麗”的都市,回鄉當起果農。

  收穫季節,他上午採果,下午分級裝箱出貨。平時,要做除草、修剪果樹等田間管理,一整年都閒不下來。做農活要忍受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艱辛,收入還受天氣、銷路等因素影響。

  2011年,番路鄉柿子大豐收,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低迷,很多柿農收入受到影響。意識到“危機就是轉機”,廖誌鑫那年創立“柿子哥農場”,轉型發展觀光農業。

圖為廖誌鑫介紹柿子哥農場的情況。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彼時,番路鄉柿農幾乎都是將柿子送到果蔬市場委託他人銷售。廖誌鑫認為,觀光農場直接與消費者對接,減少中間商,利潤會高些。

  有別於傳統農戶,柿子哥農場充滿文創元素:墻上繪有廖氏夫妻和柿子形象漫畫,院裏挂著柿狀布藝品,桌上擺有“柿柿如意”工藝品,晾衣繩還挂著柿汁漂染的布。

  “必須給客人留下特別印象,不然他們來一次就不會再來。”廖誌鑫説。2014年,他還投入逾30萬元新台幣購買真空脫澀設備,讓柿子賣相更好、保存期更長,並請人研發柿子脆片等産品。

  廖誌鑫還時常在網上查詢農業知識,“我需要不斷學習,才不會被客人考倒。”

  像廖誌鑫這樣的返鄉青年,在番路鄉還不多,目前當地農民多數為長者。

圖為廖誌鑫展示柿子哥農場的廣告牌。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從事農業推廣研究的台灣學者蔡宏進指出,多年來台灣農民年齡老化快速,許多農地休耕或經營粗放,農業生産萎縮。他認為,青年較有活力,較能創新,對挽救農業衰退較有幫助。

  據了解,為鼓勵青年返鄉,臺“農委會”近十多年來實施了“漂鳥”“築巢”“園丁”等計劃,通過專業輔導等,提升青年返鄉工作能力。嘉義、南投等縣市還成立青年農民聯誼會或青年返鄉服務協會等,協助青年回饋家鄉。

  不過,傳統觀念認為,務農並不是一份好工作,廖誌鑫等返鄉青年有時會遇到“是否在城市混不下去才回來”的質疑。即便回鄉發展已小有成就的青年,也要面對偏鄉建設相對落後的現實,偶爾自嘲家鄉“好山好水好無聊”。

  儘管如此,青年返鄉事例正不斷見諸報端:嘉義縣梅山鄉,葉佳旺和葉純佟兄妹將茶葉與茶文化結合,打造“鷺露茶居”品牌;台東縣布農青年胡克緯,組文化團隊傳承部落文化……有台灣媒體稱,近十年來,已有成千上萬青年陸續返鄉務農或創業。

  “走出這個門我要來返,返去我的故鄉我的家門……路上景致我隴無心通留戀。”知名歌手伍佰20多年前創作的閩南語歌曲《返去故鄉》,時至今日仍在台灣社交網絡平臺引起返鄉青年共鳴。

  “青年返鄉要不斷創新,突破自我。”廖誌鑫説,雖然艱辛,但也樂在其中。

編輯:陳靜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