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的台灣島缺水了。近些天來,旱情和祈雨在台灣社會討論廣泛而熱烈。
入春後,台灣旱情持續惡化。中南部無雨情況更嚴重。據臺水利部門資訊,截至8日,永和山水庫、寶山第二水庫、明德水庫、鯉魚潭水庫、德基水庫、曾文水庫等位於中南部地區的主要水庫,有效蓄水量存量低於二成,有的甚至瀕臨10%。
臺災害應變中心日前決定,新竹、苗栗及台中實施全天減壓供水,並採取放寬臨時鑿井、取消地下水引用水量限制等措施,以緩解用水吃緊情形。
持續乾旱已給島內農工業和民生帶來嚴重影響。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農田停灌面積已佔總灌溉面積的四分之一,農民飽受收成驟降之煎熬。減壓供水影響逾百萬用水戶。用水量巨大的高科技産業重鎮新竹科學園區,正面臨通過自鑿水井等尋找穩定水源以保證半導體等産業正常運轉的難題。
作為海島的台灣,今年出現幾十年罕見的旱情,臺多個部門給出的普遍説法是,去年豐水期台灣遭遇56年來首次無颱風,西部水庫集水區自去年6月迄今降雨量僅為往年二至六成,因此造成今年水情相對嚴峻。
然而,輿論普遍質疑這一解釋,指出水利等相關部門未能超前部署應對旱情,當局多年來缺乏水資源利用長期規劃,才是台灣屢屢陷入“多雨貧水”窘境的關鍵肇因。
水利專家李鴻源對媒體直言:“台灣根本沒有資格喊缺水”。他表示,台灣年均降雨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常喊缺水,這很諷刺。
李鴻源認為,台灣缺水的根本原因是極度浪費水資源,沒有認真把雨水回收再利用。他表示,目前農業用水仍高達台灣總用水的七成,但長期以來,農業用水通過老舊的灌溉渠道傳送,中途蒸發損失四分之一、漏水跑掉一半,水從水庫放出來到達田裏只剩25%。
他認為,只要調出二成農業用水,台灣基本不缺水。將來台灣水資源利用的重點是節流,要更積極興建污水暨再生水廠,推動污水回收再利用才是最佳解決方案。
中華大學講座教授尹啟銘表示,水資源利用需要長期規劃,不能臨時抱佛腳。他提出,一是將農業水權移轉工業與民生使用。二是蓋新水庫,但過去十幾年來,因環評等問題掣肘,台灣只蓋成一座水庫。
經濟主管部門稱科學園區和工業園區可鑿井取水以“解渴”,專家和園區認為難度較大。此舉可能引起地表下沉,進而對高科技行業生産線造成影響;鑿井地下水因水質問題,恐給某些高科技産品的生産過程帶來安全隱患;還有的科學園區直接表示經過環評,合園區不適合鑿井。
水情吃緊,當局相關部門除號召民眾科學節水共渡難關、調度農工業用水、適時人工增雨作業外,還想到了求神賜雨。
臺水利部門找上台中大甲鎮瀾宮,7日在鎮瀾宮合辦祈雨法會。官員、廟方人員、信眾等全場3000人身穿白衣,依循古禮持香又跪又拜前後持續兩個多小時,希望天降甘霖。
此舉被輿論質疑“迷信”“不問蒼生問鬼神”。對此,台當局官員稱,祈求風調雨順是台灣民間習俗,希望透過法會安定人心,提醒民眾珍惜水資源。
氣象部門則表示,預估中南部地區要到5月梅雨季才可望恢復正常降雨,緩解旱情。
古人云:“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台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台灣雨水豐沛,本不應有缺水問題,只是九成的雨水集中在5至10月落下,11月至次年4月則屬枯水期。社論指出,根據水文資料,台灣的雨水有八成流入大海,水資源利用率不到兩成,解決之道就是要想辦法把豐水期的水留住,待枯水期才不至於年年祈雨,月月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