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武漢“台商二代”:2020年所遇困難,相信只是暫時的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婚慶行業的復工速度尤其緩慢,原計劃上半年辦婚禮的新人被迫推遲。在武漢,大家對聚集性較高的婚宴還是有疑慮。”在婚慶行集中的漢口中山大道上,台灣青年廖伯元和父親共同經營21年的婚紗攝影公司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遇上了不小的困難。他近期在電話中向中新社記者談起過去一年的經歷。
近期,武漢市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青年會執行長廖伯元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講述他過去一年在兩岸奔波的經歷。 中新社發 廖伯元 供圖
2020年初,父子倆循例提前返臺準備過年,在此之前已對彼時不明原因肺炎有所耳聞,離漢前為公司員工備下一定數量的防護用品。
人口逾千萬的武漢市“封城”76天。在此期間,身為武漢市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青年委員會執行長的廖伯元,在台灣通過電話、社交媒體與協會管理層積極溝通,發動購買醫療用品、組織捐款捐物。
夫人是地道的武漢媳婦,夫妻倆身在台北、心思卻全在武漢。
“眼看著武漢的情勢一天天轉好,(我們)被全國各地醫護人員緊急馳援深深感動。”廖伯元説,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些台灣媒體和人士一味抹黑武漢抗疫成效,至於實際情況如何,“我們這些與武漢時刻保持聯絡的台灣人,心裏最清楚”,“不誇張地講,武漢這座城市的一角一落對我而言都是熟悉的。身在台灣的半年,我每天最關注的是關於湖北和武漢的消息。”
公司一位留漢職員沒能在“封城”前儲備足夠食物,年夜飯僅有青菜上桌;數日後,其所在社區工作者主動上門送來食物,幫助渡過物資匱乏難關。廖伯元感嘆,從具體而微的生活小事中不難體會,在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到來時,大陸的社會反應速度之快及政府治理之有效。
武漢4月8日解封後,廖伯元並未著急趕回武漢,他清楚婚慶行業的復工不會立竿見影。歇業期間,公司員工的基本工資得到保障,亦有一些打工者選擇另謀職業。之前已繳納婚紗照預約金的大多客戶,公司悉數退還費用。
身為台商第二代,廖伯元深知傳統的台企在大陸整體産業升級過程中亟需“自我改變”,疫情到來更加速了改變的迫切性。數年前在一場以“台商二代”為議題的論壇上,廖伯元曾發言稱,家族中年輕一代在企業轉型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二代”成為耕耘大陸多年的台企能否繼續生存的關鍵。
近期,武漢市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青年會執行長廖伯元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講述他過去一年在兩岸奔波的經歷。 中新社發 廖伯元 供圖
“我其實很羨慕近些年剛來大陸奮鬥的台青,他們沒什麼包袱,接觸到大陸的互聯網市場能夠馬上投入其中。”他説,相對而言,傳統的台企則在是否加入、如何加入互聯網大潮的過程中顯得更加猶豫。
十多年在武漢打拼、組建家庭及生活,廖伯元早已把這座城市當作“第二個家”。2020年企業所遇的困難,他堅信只是暫時的,江城的活力在過去多年發展過程中早已被證明。“至今,我仍然看好武漢,這裡的發展潛力可以為台青‘登陸’提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