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愛奇藝?臺學者:民進黨“去中國化”新動作

2020-09-04 15:33:00來源:你好台灣網
    民進黨當局禁止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陸資互聯網視聽服務在台灣落地,從93日起已經生效。對此,台灣中華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接受了總臺記者採訪,談了他對此事的觀察和分析。

  民進黨“去中國化”新動作

  龐建國指出,台當局把愛奇藝在臺業務下架的動作最主要的用意是“去中國化”。雖然,蔡英文自就任之後一直強調自己有誠意、有善意解決兩岸問題或維持兩岸現狀,但到目前為止,她卻一直在推動各種“去中國化”的小動作,如文化“台獨”、柔性“台獨”、間接“台獨”等。以前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都會在每年的特定時間祭拜軒轅皇帝,遙祭在大陸神州的老祖宗。可蔡英文不但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祭拜,她甚至還把原先一些台灣名稱進行了“台灣化”的篡改。這些事情都告訴我們,蔡英文對於“去中國化”是有圖謀和想象的。

  蔡當局對大陸軟實力發展有所忌憚

  龐建國談到,台灣曾在影音內容方面具有領先地位,一度認為可以通過兩岸交流把自身軟實力施加到大陸領域中。但大陸這些年來,在軟實力方面進步神速,愛奇藝就是中國大陸軟實力的代表之一。“質”和“量”的提升,使愛奇藝成為了影音類最重要的供應者。在整個華人市場,乃至世界市場都有一席之地。相反,台灣本身在網絡平臺影音的供應上就一直處於落後地位。這種狀況下,蔡英文多多少少對中國大陸軟實力的興起有所忌憚。

  蔡當局積極附和美國 猛打“台灣牌”

  面對美國對中國大陸方面的不斷挑釁,蔡英文很明顯地表現出所謂“親美而遠中” 或者“聯美而抗中”的傾向。台當局有關部門打算下架愛奇藝,也就成為了蔡當局配合美國打“台灣牌”的小動作之一。

  以下幾個因素構成了蔡英文下架愛奇藝這個動作非常重要的背景。第一、蔡英文本身堅持“去中國化”的想法;第二、大陸軟實力的上升,以及影音競爭力的增強,對蔡英文或台灣市場形成一定壓力;第三,附和美國政府打“台灣牌”。

  影音平臺是兩岸非實體交流的重要形式

  台當局此舉使得台灣觀眾的收視權益受到一定衝擊,同時帶有所謂的“寒蟬效應”,讓台灣一部分民眾心生警惕。

  對此,龐建國表示,兩岸文化交流融合本來就是一個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兩岸要通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融合發展。文化交流分為實體交流和非實體交流。實體交流是指台灣年輕人到大陸參訪或尋根,在大陸參觀山川文物,領略大陸各方面的建設成就。例如,兩岸舉辦書畫展或觀光旅遊都可以通過實體交流來促進彼此相互了解。相對而言,非實體交流對於時間和空間的依賴就很少。非實體交流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虛擬世界來進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目前形勢下,非實體交流顯得更為重要。中國大陸的各種的影音內容反映出自身軟實力,如時代劇可以反映中國大陸城市建設以及普通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衣食住行娛樂等生活習慣;古裝劇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中國歷史;科幻劇或仙俠劇,可以展現出大陸文化上的創意……非實體交流可以作為一種途徑,促使台灣年輕人、一般民眾對整個中國文化發展有更深層的認識和體會。

  走向大陸市場是邁向全球化的重要門禁

  龐建國特別指出,文化上的交流激蕩本來就是一個文化成長髮展過程中很重要的外來刺激元素,愛奇藝若下架,就會減少台灣接觸大陸文化創意能力的可能性,這對台灣本身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更希望看到一個彼此交流、彼此期待、共同成長的局面。可是蔡當局對愛奇藝下手的這種“去中國化”動作,造成了兩岸在文化交流層面,至少在虛擬渠道層面的交流缺憾。

  對於台灣的年輕人也好,台灣的一般民眾也好,走向大陸市場是我們邁向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門禁。愛奇藝一旦下架,台灣民眾接觸大陸的機遇又會減少,我們邁向世界的門禁也會被人所宰。

  龐建國認為,之所以要積極提倡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是因為透過文化的交流,台灣民眾才有機會更了解中國大陸,才有機會更認識中華文化,才有機會站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邁向世界,走向全球化。

 
(記者:程莎莎 編輯:李瑞)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