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博會六十七論:大數據“賦能”鄉村振興

2021-05-28 10:02:00來源:央視網

  大數據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無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的破題之筆。“用數據説話”,“決策靠數據,評價看數據”,“基於數據驅動,打通數據壁壘,應用數據決策”,正在讓農業農村成為大數據應用的主戰場,也讓大數據成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突破口。“大數據+鄉村振興”,重在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5G等高新信息技術,讓小農戶接上大市場,讓農業生産經營數據能“上雲測算”,讓鄉村治理、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數據能“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從而實現傳統農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與精準化改造,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數字經濟,打造數字鄉村和智慧鄉村,讓群眾樂享“數智”生活。

  巧用大數據,找準大市場,有效推動鄉村産業振興與村民增收致富。近年來,貴陽通過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智慧服務平臺和App、智慧農業環境監測設施,以數據推動農業生産的可視化與智慧化;建立“農産品安全溯源系統”,為農産品構建數字“身份證”,確保農産品安全信息一目了然;構建“智慧農批雲平臺”、“雲上築交會”、“i鄉舍”等大數據平臺,實現精準營銷,助推黔貨出山;“掌上自留地”等大數據平臺更是著力打造訂單式農業發展新模式,直接搭建起了特色農産品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雲端”橋梁。據國內知名電商智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9年度中國農村電商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2898億元,同比增長34.29%;預計2020年農村電商規模突破3萬億大關,達31553.4億元,同比增長37.80%。這些事實和數據有力説明,用好大數據能夠幫助萬家農戶足不出戶就能找準市場、找穩需求,讓“網貨下鄉”,讓“農産品進城”,真正實現産業轉型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

  妙用大數據,建好新平臺,有效推動鄉村治理和文明鄉風建設。構建“大數據+鄉村治理”和“互聯網+村級公共服務”的鄉村治理格局,有利於推進鄉村綜合治理的精細化和智慧化水平,有助於破解卡住鄉村治理和鄉風建設信息化難題的“最後一公里”。時下,憑藉“互聯網+”等大數據技術,“黨員e家”、“村事微信群”、民情通等服務熱線和門戶網站、便民信息蒐集管理平臺粉墨登場,讓鄉村治理、鄉風文明“通了網”、“觸了電”,真正做到“人在幹、數在轉、雲在算、天在看”,從而一舉打破基層治理的“信息孤島鏈”,打通了鄉村治理信息不對稱的“最後一公里”。據微信與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聯合發佈的《2020微信縣域鄉村數字經濟報告》顯示,目前微信平臺上已有扶貧助農公眾號近2萬個,同比增幅28%;2020年扶貧小程序增至2600多個,增幅達50%;近兩年,微信支付在縣域及鄉村的小店數量累計增長65%,微信支付在縣域及鄉村日均交易筆數累計增長91%;村民通過小程序就能實現“智慧出行”、“智慧醫療”、“智慧溝通”。這充分説明,用好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有助於實現鄉村治理更精細、鄉風文明更和諧、生態宜居更美麗的“數智”化發展格局。

  實現大數據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重在運用數字思維摸清方向找準定位,要在建構一套涵蓋多個涉農領域、部門的合理科學的數據蒐集、分析、回饋、管理和使用的數據標準體系。數據標準體系的構建,會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産的可視化、可控化與自動化,拓展農業生産的上下游産業鏈,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實現“一地一業”、“一村一品”和“一戶一策”,真正讓農業變身為“朝陽産業”,引人入勝。數據標準體系的構建,還將有助於社情民意觀察蒐集的科學性,並能幫助基層治理者科學評估、準確分析群眾所反映的急切問題,懲防個別會影響公眾利益的“微腐敗”現象,讓管理更精細、服務更到位。事實上,大數據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必定會是一場新時代條件下的農業産業革命,必定會加速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現代轉型,必定會加快傳統印象中的“老”農民形象向懷揣數據利器、生活富、腰包鼓的“新”鄉民形象的當代轉身,也必定會讓缺産業、不富裕、不帶勁的舊農村轉型為一個“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鄉村。

  “鄉村振興,數據是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數據提供信息密鑰,生成“數智”密碼,共享經驗智慧,聯通線上線下,共同建成小康社會。大數據的創新、發展與進步,必定會為鄉村振興提供更為強勁的動力,更為高效的動能,從而真正賦能鄉村振興新局面。(張萬強)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