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強農惠農新政來了 36項具體措施瞄準發展痛點

2020-07-23 13:24:00來源:央視網
 今年強農惠農新政增加了對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的具體支持措施,體現了全産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理念。這遵循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給各地鄉村産業振興指明了一條道路。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發佈2020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6大類36項具體政策,條條瞄準了當下農業農村的發展痛點,特別是農業生産發展與流通、農業綠色生産與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田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生産救災、鄉村建設六大領域將得到重點扶持。

  專家認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出臺強農惠農新政,是國家對“三農”支持政策的一次系統梳理和精準細化,含金量很高,可操作性很強,體現了政策向基層下沉、讓百姓受益的導向。

  強化可操作性,明確量化指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壓艙石’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器’,這種重中之重的位置不能動搖,而且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祥峰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強農惠農新政重點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補齊農村短板,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一直以來,生豬穩産保供備受社會關注。該政策中,有關農業信貸擔保服務政策的重點是服務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突出對生豬等重要農産品生産的支持。記者注意到,政策明確對生豬調出大縣實施獎勵,明確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支持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在生豬大縣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

  “近期,有關部門落實生豬養殖用地、抵押貸款試點和環評等政策措施,我們感受到了國家對生豬生産的扶持政策很有力,規模養殖場的積極性很高。”江西省崇義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在政策帶動下,該縣完善現代生豬良繁體系、優化生豬産業佈局。今年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兩項指標不斷向好,全縣已新建、擴建生豬規模養殖場6家,可新增年産能12.3萬頭。

  “新政提升了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多處明確了量化指標。”此舉給王祥峰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政策提出的部分量化指標:2020年首批啟動支持建設50個産業集群,繼續創建31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支持259個鎮(鄉)開展農業産業強鎮建設,確定2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市、區、旗)名單,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左右等。

  不僅要量化指標,更要質的飛躍。農業農村部鄉村産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在解讀此政策時表示,優勢特色産業集群要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扶持的原則,按照全産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著力解決好産業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和關鍵環節,推動産業形態由“小特産”升級為“大産業”,空間佈局由“平面分佈”轉型為“集群發展”,主體關係由“同質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

  財政支持既要見物,又要見人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眼下,這已成為共識。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但當前,缺人才、空心化、老齡化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坦陳,城鄉發展差距導致人才虹吸效應,鄉村振興存在“缺人才”現象。

  按照規劃,到2020年底,高素質農民數量要達到2000萬人。這也意味著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農村的環境留住人,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以人才發展引領農村全面進步。

  對症下藥,2020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特別強調了培育高素質農民,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經營者、産業扶貧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專業種養加能手等培養計劃,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

  王祥峰認為,“針對難題,解決難題”體現出該政策的精準一面。比如,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方式聚焦農業生産託管,服務對象聚焦服務小農戶,服務環節聚焦農業生産的關鍵薄弱環節和農民急需的生産環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政策聚焦鮮活農産品産地“最先一公里”問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産品産地倉儲保鮮設施等。

  同時,針對農業生産亟須解決的重大關鍵問題,新政也明確表示對先進適用技術提供落地支持。例如為促進旱區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今年新增了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支持政策,示範水肥一體化、集雨補灌、壟作(膜)溝灌、測墑節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另外,還強調集成組裝耕種管收全過程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等關鍵技術問題。

  “要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李偉國表示,目前全國90%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84%以上的行政村,但“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

  新政明確,中央財政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縣予以激勵支持,主要用於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建設。

  聚焦瓶頸制約,向産業集群發展轉型

  相對以往,新政傳遞出哪些新信息?這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

  “相對於去年的強農惠農政策,今年的新政增加了對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的具體支持措施,體現了全産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理念。”王祥峰注意到,去年政策僅在第4條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支持政策中提到“現代農業産業集群”的概念,但具體建多少、怎麼建並未闡述。本次新政把優勢特色産業集群作為第3條單獨提出來,從操作層面作出了具體部署,聚焦瓶頸制約和新業態培育出臺政策措施,引導區域農業從同質化企業集中向産業集群發展轉型升級。這遵循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給各地鄉村産業振興指明了一條道路。

  作為來自科研院所的專家,王祥峰也關注到此次新政給農業科研院所帶來的機會。

  今年36條新政中,多條政策落地都需要科技提供支撐。比如,“奶業振興和畜牧業轉型升級”“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業生産救災”等,做好這些工作的根本依託在科技創新,需要科研院所從源頭上尋求高科技含量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作為支撐。

  新政提出了問題,政府相關部門、來自農科戰線的專家將和農民兄弟們一道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農業科研單位的主責主業就是搞科研,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科技供給。搞什麼科研?當然是搞生産急需的、農民關切的、黨和政府關心的科學問題,研發‘接地氣’的成果。”王祥峰強調,“從生産中來,再到生産中去,始終是我們搞農業科研堅持的理念。”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