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病例不發熱?未來或由發熱監測向症狀監測過渡

2020-07-20 09:09:00來源:新京報

  北京市社區衛生首席專家吳浩: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有34%的確診病例不發熱

  未來或由發熱監測向症狀監測為主過渡

  從目前數據來看,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有34%的確診病例不發熱,這意味著將來可能要從單純的發熱監測向症狀監測為主過渡,只要有不適應的症狀就要及時報告。——吳浩

  截至7月18日,北京已連續13天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零新增”,中風險街道僅剩花鄉一地。從6月11日新增1例,到7月6日零新增,數月累積的經驗與資源讓北京在26天內迅速控制住這場疫情。

  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市社區衛生首席專家吳浩7月18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這次疫情之所以能快速平穩,“早發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説明近半年的防疫宣傳教育是有效的。

  針對今後的日常防疫,吳浩認為,將來可能要從單純的發熱監測向症狀監測為主過渡,要做好與病毒長期作戰的準備,在“早發現”上面進一步加強,這需要人人都是“戰疫者”。民眾要掌握和了解病毒相關知識,並且轉化為行動。這次北京的經驗就提示我們,雖然病毒很狡猾,但是如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那麼治愈率是很高的,也沒有死亡病例,這就能夠消除老百姓對新冠病毒的恐慌。

  疫情迅速平穩 “早發現”很重要

  新京報:到18日,北京已經連續13天“零新增”,回頭看,疫情之所以能夠快速平穩,北京做了什麼?

  吳浩:這次疫情能夠這麼快平穩下來,體現了“早發現”的重要作用,這裡麵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是居民自身健康素養的提高,出現症狀後能主動報告、主動就醫,並採取措施,這説明之前半年我們的宣傳教育是有效的。

  第二是疫情初期迅速動員了專業技術部門,比如通過採樣、流調等手段發現病例絕大部分與新發地批發市場相關聯,由此迅速鎖定了疫情風險地,特別是鎖定了牛羊肉大廳,這其中專業技術力量發揮了作用。

  我們還借助了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大數據行動軌跡迅速鎖定密接人群和高風險人群,並進行預警、隔離和管控。

  包括核酸檢測在內的實驗室診斷也非常重要,我們對高風險人群進行了“應檢盡檢”,目前檢測已經超過1100萬人次。通過核酸檢測篩查出了一批無症狀感染者和確診病例,“挖”出了隱藏的、潛在的“爆點”。目前來講,核酸檢測還是快速篩查非常有效的一種辦法。

  新京報:這次疫情北京沒有採取全面封閉管控的措施,但成功地控制住了社區傳播,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吳浩:專家研判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把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結合,把疫情防控對生産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這需要科學的研判。

  所以,我們沒有進行大面積封閉管控,而是以街道為單位劃分了不同風險等級,中高風險街道小區也沒有全部封閉,而是通過對與確診病例直接相關性高風險的小區進行判定,從而精準地封閉管控。

  對密接人群的管控也視風險不同採取了不同做法,有的是居家管控,有的是在隔離點管控,隔離點管控的時間也不同,有的是“14+14”,有的是“14+7”。

  此外,建立一個高效的協同指揮體系對疫情防控是非常重要的,專家研判提出建議,還需要領導果斷決策,迅速發揮組織動員作用。

  疫情初期,北京第一時間向新發地派遣了工作組,指導豐臺開展工作。由於隔離人員眾多,北京動員了全市資源幫助豐臺分擔隔離人員。民眾的配合和參與也很重要,很多封閉管控的小區裏都有大量的居民志願者。

  整體來講,疫情防控考驗社會治理能力,高效的社會治理一定會縮短疫情防控時間。

  要做好與病毒長期作戰的準備

  新京報:隨著新發地聚集性疫情平穩,人員流動開始增加,接下來的日常防疫應該注意什麼?

  吳浩:首先就是要固化我們在應急作戰中獲得的好的防控經驗,比如,繼續加強個人衛生工作,加強環境治理,不讓病毒有存活空間。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與病毒長期作戰的準備,在“早發現”上面進一步加強,這需要人人都是“戰疫者”。

  怎樣才能做到“早發現”?一方面,要讓民眾掌握和了解病毒相關知識,並且轉化為行動,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次北京的經驗就提示我們,雖然病毒很狡猾,但是如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那麼治愈率是很高的,也沒有死亡病例,這就能夠消除老百姓對新冠病毒的恐慌。

  另一方面,單位發揮主體責任和同事之間的互相提醒非常重要。疫情平穩之後,人員交流和活動空間更大,人們逐漸回歸工作崗位,有些時候當事人自己沒有意識到,就需要身邊同事和單位加以提醒,及時報告、就醫。

  必須注意的是,從目前我們掌握的數據來看,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有34%的確診病例是不發熱的,這意味著將來我們可能要從單純的發熱監測向症狀監測為主過渡,只要有不適應的症狀就要及時報告。

  新京報: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健康的守門人”之稱,在半年多的疫情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是否得到加強?

  吳浩: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是一個極大的鍛鍊,同時也密切了基層醫務人員和民眾的聯絡。因為北京醫療資源比較豐富,過去民眾更多選擇大醫院就診。通過這次疫情,民眾發現基層醫療機構也還是不錯的,也能做很多的事情,未來可能會更多選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近就診。

  同時,做好與病毒長期作戰的準備,還需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繼續發揮作用。比如剛剛説的如果之後從發熱監測向症狀監測為主過渡,一旦出現症狀可能首選推薦民眾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這樣能極大減少人員聚集,再由基層醫療機構進行篩查和判斷,是否需要去專科醫院就診和排查。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