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牽線”的故事

2020-04-23 08:31:00來源:科技日報

  中國航天日前夕,親歷者講述——

  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牽線”的故事

  “雖然已過去了50年,但當時所經歷的一切猶如昨天的事那樣歷歷在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四號工程總設計師李卿説。

  4月21日,為迎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並紀念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週年,航天科技集團在京舉行了視頻座談會。李卿在會上講述了自己為東方紅一號衛星跟蹤測軌的故事。

  1965年2月,中央專委批准了我國第一顆衛星研製正式立項。該年底,衛星總體方案確定,要求衛星發射做到“抓得住、測得準、報得及時、聽得見、看得見”。要達到要求,需要一套精密的衛星跟蹤測軌系統,在地面與衛星之間牽起一條看不見的“風箏線”。經過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研究,我國決定採取多站多普勒獨立測軌方案,使我國中低軌道衛星跟蹤測軌系統形成自己的特色。

  該方案最關鍵的是要解決高靈敏度、精確測量載波多普勒頻率的鎖相接收系統。研製任務落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李卿所在的研究室。

  多普勒測速跟蹤系統由高靈敏度鎖相接收機、多普勒頻率計數裝置和天線自動跟蹤伺服機構組成,李卿承擔了鎖相接收機的設計研製工作。他介紹,該設備是從噪聲中提取微弱信號和精確測定多普勒頻率的關鍵,在當時是一門新的無線電技術,我國此前還沒有研製過這樣高要求的鎖相接收機。李卿扎進工作中,四處收集國外資料,自己推導設計公式,靠計算尺、對數表和三角函數書做設計,拿三棱尺、曲線板和圓規製圖,用手搖計算機計算振蕩器的頻穩度。奮戰了一年,讓該設備投入研製生産。

  1968年下半年,新研設備被送到湘西、海南、昆明、南寧、喀什、膠東等測控站進行安裝調試。李卿和同事們扛著儀器輾轉各站,對測速跟蹤系統進行全面檢測調試,以確保衛星發射時系統處於良好狀態。

  1970年4月,李卿隻身奔赴負責東方紅一號衛星飛離國境前後跟蹤測軌的海南測控站,他的任務是確保衛星發射時,多普勒測速跟蹤系統處於最佳狀態,實現對衛星的全程跟蹤測速。在從海口乘長途汽車去站裏的路上,他看到由民兵保護的新建通信線路,心中頗為激動。事後他了解到,全國有10多萬民兵在保護從各個地面站通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數據處理中心的一條條地面通信線路,確保能快速準確計算出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後的運行軌道。

  發射當晚,李卿和站裏的同事早早守在機房,聽著發射中心的廣播。21時35分點火指令發出後,他屏住氣,牢牢地盯著設備上鎖相接收機的指示燈。不久,喇叭裏傳來“湘西捕獲目標,跟蹤正常”的報告,接著南寧站、昆明站相繼發出報告。突然,設備上的“鎖定”指示燈點亮,多普勒頻率顯示器給出了正常的多普勒頻率值,並在有規律地減小。李卿迅速判斷,海南站也捕獲了衛星信號。他立即示意向中心報告。

  海南站一直跟蹤到衛星飛越印度尼西亞上空,信號才逐漸消失。至此,南方4站全部捕獲到衛星信標,每個站的多普勒頻率測量數據,通過一條條線路送到了數據處理中心。中心根據這些數據,再用衛星飛行第二圈時喀什站接收的多普勒測量數據,對衛星軌道進行了改進,當晚就報出衛星的軌道: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94公里、傾角68.5、週期114分鐘。同時中心還作出了全球244個城市的觀測接收預報。

  晚上10點多,李卿走出機房,和同事們聚在一起。一架直升機飛來,停在不遠處。站領導把記錄的衛星數據和《東方紅》樂曲錄音磁帶交給機上人員,並告訴他們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現場爆發出了“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