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戰“疫”,看大數據如何發揮大作用

2020-02-26 07:49:00來源:科技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方法支撐疫情防控工作。

  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積極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為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提供支撐,發揮出我國在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方面的優勢,為奪取疫情防控鬥爭的全面勝利下好“先手棋”。

  浙江:防疫復工,數字化可以做更多

  過去兩周,從杭州發源的健康碼迅速推廣至全國各地,已落地超過200城,覆蓋公交地鐵、社區、寫字樓等場景。

  截至2月24日12時,浙江已累計發放健康碼5047萬張。健康碼的誕生與推廣,可映射出數字化技術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突出作用。將數字經濟列為一號工程的浙江,便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先行基礎,各地積極調集數據資源,實現精準、嚴密、智慧管控。

  “1月29日,我們創新開發了‘四色預警’系統,運用大數據技術,將新冠肺炎預警對象分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四個預警等級,採取不同的預警舉措和具體操作方式進行分類處置。”金華市大數據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葉梓余介紹。

  基於企業復工復産的有序推進,寧波市鄞州區也于日前上線“企業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為當地企業防疫復工建設“快速通道”,通過“一碼、一表、一圖”可實現遠程填報備案,並對企業復工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監管。

  除此之外,浙江採用“大數據+網格化”方法實時監測分析疫情動態、跟蹤排查高風險人員流向,“浙裏辦”(浙江政務網)建立了新冠肺炎防控公共服務管理平臺等舉措,以政府大數據開放應用帶動了企業、社會大數據匯聚融合,也是浙江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充分體現。

  貴州:大數據為疫情防控“神預判”

  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能否真正讓大數據發揮出作用,為貴州疫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基於貴州和全國各地發佈的官方數據,貴州省科技廳通過建模分析,精準預判疫情發展勢態,為當地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早在1月30日,貴州省科技廳就成立了疫情研判專家組,每天組織流行病統計、病原生物、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專家,集中“坐鎮”。截至2月20日,專家組已向省政府分管領導提交38份分析研判報告。

  一開始,貴州在疫情地圖上呈現低於100例確診病例的“小粉紅”。不過,專家組提前5天就給出了“神預判”:2月9日,貴州確診病例將超100例。果然,5天后“小粉紅”變色。

  “神預判”可不是專家信手拈來,經過建模分析,全國和貴州的疫情數據頓時活了。正是基於對疫情勢態的預判、對傳播途徑的研究,專家組還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控建議,如對重點人群全面排查、對社區和鄉鎮嚴防死守等。

  值得注意的是,貴州後來採取的一些防控措施,都與專家組當初的建議不謀而合。在全國率先對5類重點人群全面開展核酸篩查,對城市社區實施封閉管理……經過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截至2月25日12時,貴州已經連續8天出現確診病例零增長,在疫情地圖上再現“小粉紅”。

  雲南:大數據專家期待“抗疫情”掃碼系統結束使命

  截至2月25日16時,13天前上線的“雲南抗疫情”掃碼登記系統,累計註冊公共場所81.8萬個,掃碼用戶數1400萬人,掃碼登記2億人次。

  近期,各地相繼復工復産,公共場所人員流動大幅增加,疫情交叉傳播危險性增大。雲南省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要求,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加強疫情溯源和監測,公民出入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須掃碼出入,協助掌握公共場所人員流動情況。

  系統上線後,屢屢發揮重要作用,最近一次是在2月20日,當天雲南省新增確診病例1例。“我們迅速從數據中分析得知,這位患者此前曾到過一個農貿市場和一所醫院,他在農貿市場和41個人有過接觸;在醫院與260人可能有過接觸。大約1分鐘,我們就分析出準確數據,並在第一時間提供給了疫情防控指揮部。”雲南省公安廳大數據專家組組長劉躍文説。當找出這些接觸者後,指揮部及時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提示他們關注自身身體狀況,及時居家隔離或到定點醫院就診,盡最大可能減少交叉傳播。

  這個掃碼系統僅需留下公民電話號碼,不採集其他敏感身份信息,並按每天1億條、共100天的容量設計和配置。目前有團隊24小時進行保障維護,並根據疫情發展和天氣變化等,適時在頁面上更新溫馨提示。

  信息化參與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實戰

  在湖南大學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天河主機系統和數百台服務器以及海量存儲設備每天在高負荷運行。“人工智慧病原檢測和抗病毒藥物重定位大數據平臺”助力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和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現了雷米迪維、氯、利托那韋等3种老藥在細胞層面上對新冠病毒具有潛在抑製作用。這一平臺還融合DrugBank等國際藥物相關數據庫,構建了大規模異構生物醫藥網絡,提出了人工智慧病原微生物檢測和藥物設計方法。

  在重慶,了解周邊疫情一張圖、入戶排查情況一張網、復工出行掃個碼,面對疫情防控、復工復産,重慶用大數據讓排查數據“跑起來”、疫情監測“動起來”、市民出行便捷起來。此外,“重慶疫情地圖”可實現用戶周邊疫情情況查詢,能準確到周邊1—5公里範圍內確診病例及其活動軌跡查詢;“疫情排查”信息系統,讓全市網格員一部手機就能做完排查。

  在天津大學,智慧與計算學部的智慧安全團隊開發出了返津人員信息登記系統,利用大數據綜合分析研判,綜合了政府政策、開工日期、開學日期等宏觀因素,以及個人工作、生活、體育活動等出行意願等微觀因素和歷史數據,利用深度學習、回歸等人工智慧技術,建立交通流的預測模型,對交通流進行科學預測,同時支持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開展每日綜合交通運行監測,編制分析報告。

  大江南北,無數的機房熒燈閃爍。背後,是各行各業戰“疫”者的努力,並凝聚成一個共同的心願:以信息化支撐疫情防控實踐,促成社會應急管理能力和社會治理能力的升級發展。

  本報記者 何星輝 江 耘 趙漢斌

  俞慧友 雍 黎 陳 曦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