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 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有哪些?

2021-03-19 16:16:00來源:央視新聞

   隨著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殯葬用地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推進節地生態安葬是必然趨勢。2020年,首部殯葬領域京津冀區域協同地方標準《骨灰節地生態安葬規範》由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聯合發佈。節地生態安葬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採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北京市改革傳統骨灰墓碑葬法,積極推進節地生態安葬,從1994年開始,陸續推出多種節地生態葬式葬法:

  1.骨灰海葬, 指骨灰撒入大海的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2.骨灰自然葬, 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安葬區域以植樹、植花、植草等生態自然進行美化,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3.骨灰立體葬, 指將骨灰長期安放在骨灰堂、墻、廊等立體安葬設施的骨灰格位中的安葬方式。

  4.樹葬、花葬、草坪葬, 指安葬區域以植樹、植花、植草等生態自然進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的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1994年至今,北京市共舉辦580余批次骨灰撒海活動,2.5萬餘份骨灰被投入大海,5000余人選擇了骨灰自然葬。目前,北京市殯儀服務中心可提供骨灰海撒服務,北京市太子峪陵園、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北京市昌平區佛山陵園、北京市昌平區天壽陵園、北京市昌平區景仰園骨灰林管理處、北京市長安園骨灰林和北京市八達嶺陵園等7個陵園可以進行骨灰自然葬。

   (總臺央視記者 張偉澤 鄧煜洲)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