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台灣網廈門9月9日消息(記者 呂貝娜 通訊員 徐麗麟)記者從日前舉行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東南海洋史研究”與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與國別史”項目“中國海事遺産:閩臺民間造船絕技搶救與傳承研究”開題研討會上獲悉,該兩項目前期已經取得了諸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對相關子課題的研究,有望形成“中國海洋文化資源學”的學科體系,助力構建海洋文化資源的“歷史圖譜”,填補中國海洋研究中這一部分的空白。
據了解,上述兩課題是廈門理工學院鷺江學者、閩臺瀕危非遺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劉芝鳳教授2019年獲得的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和重大系列項目。課題至今已召開多次論證會,開展相關培訓18次,課題組師生先後赴泉州惠安縣、廈門鐘宅村、同安區、翔安區等地20 余個漁村進行田野調查,撰寫調研報告,整理文獻綜述。
“課題組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門新知識學科體系建設的研究方向:‘海洋文化資源學’”。據課題首席專家、總負責人劉芝鳳教授介紹,通過五個子課題“民間造船史”、“海港與沿海城市發展史”、“海洋商貿史”及“中國東南海洋災害史”和“中國東南海洋資源利用史”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十個具備內在邏輯性的體系化系統研究專題,有望形成“中國海洋文化資源學”的學科體系,填補中國海洋研究中這一部分的空白。與此同時,課題組提出了“文化産權資本論”和“學術監理”的觀點,即將海洋記憶遺産中民眾共同擁有的文化産權納入資本運作與股份管理,以及國家、地方政府基金項目的運行過程中也需要學術跟蹤監理,也為“海洋文化資源學”學科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加強海洋文化理論研究是當前業界和學界的共識。由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編的《海洋文化藍皮書?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19)》明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內容,須面向“一帶一路”開展海洋文化方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研究。海洋文化産業作為一個新事物,更需要及時跟進理論研究,為其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慧支持。中國海洋文化遺産豐富,也迫切需要推進海洋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應用。“廈門理工學院‘中國東南海洋史研究’正是充當了中國海洋文化資源知識學科體系建設的先遣隊,”劉芝鳳進一步表示,本課題研究可為國家深耕“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提供理論支持,為當下全國各地全域旅遊及文化産業開發提供資源出處,為我國海洋文化産業化可持續開發提供資源項目,存史資政。此外,廈門憑海發展,已被列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這給廈門帶來了一次“文化搭臺,海洋唱戲”的好機遇,而要高速發展海洋經濟,須有文化內涵奠基和理論基礎先行,課題研究也為夯實廈門作為中國東南海域新崛起的海事、海洋文化、海洋經濟新都市的國際形象做出重要貢獻。
據了解,下一步課題組擬在中國東海、南海10個省40個沿海地區的200 余個海洋史發生地進行民間文獻蒐集與田野調研工作,力爭四年半按時完成兩項國家課題。其中“中國東南海洋史研究”課題組還計劃與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文化遺産專委會聯合召開一次海峽兩岸海洋文化遺産專題論壇,以推廣、宣傳瀕危海洋非遺卓著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