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你守護城市 我守護你

2021-06-03 08:04:00來源:央視網

  有一些群體,他們風裏來雨裏去,工作很辛苦。我們的社會離不開他們,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他們。他們當中有環衛工人、市政園林工人、快遞員、出租司機等等,由於長時間在戶外工作,他們被稱為戶外勞動者。近年來,涉及戶外勞動者的新聞很多,而焦點大都和他們的勞動條件有關係。

  2021年3月15日,受蒙古國影響,我國出現了近十年強度最強、範圍最廣的沙塵暴,影響14個省(區、市)。在沙塵暴中的北京,人們都盡可能避免外出,但在沙塵瀰漫的戶外,有些人卻比往日更加忙碌——環衛工人在大街小巷不停地清掃路面、保潔。

  除了環衛工人,沙塵暴中的快遞員、出租司機、交警、交通協管員等也都在各盡其責。像他們一樣,在每一個城鎮,無論寒暑雨雪、假日節慶,這些戶外勞作的人們維護著我們生活的正常運行、帶給我們便利。但是,他們的戶外勞動條件卻存在種種困難。

  為了趕在早高峰前完成道路清潔,太康縣630名環衛工人深夜三點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67歲的楊增華幹環衛工作已經六年多,做完早上的清掃工作休息一兩個小時,就要接著幹白天的活兒,每個月一千多塊的收入用來補貼家用。為了節省時間和支出,老楊捨不得花幾塊錢吃一頓早飯,而像老楊這種情況,在當地630位環衛工人中佔了絕大部分。

  環衛工人李曉琴每天騎自行車到工作場地需要半個小時左右,午飯需要自己帶。李曉琴説,冬天在戶外清雪作業就一個字:冷。長春一年有5個月日均最低氣溫低於零下6度,但是,過去李曉琴和很多同事經常吃不上熱乎飯,喝不上熱水。

  環衛工人都是戶外、非定點工作,吃飯難、喝水難、如廁難、休息難等問題非常普遍,有人稱之為社會難點、痛點。各地政府機關、社會愛心人士幾乎每年都有為環衛工人“送溫暖”“送清涼”的活動。但是,這難以長期解決環衛工人戶外勞動條件差的問題。

  2014年,在河南太康縣,這個難題有了一種解決的路徑。那年年初,做了幾年公益的焦陽光看到了一個場景,有了“讓環衛工人吃上一口熱飯”的想法。

  焦陽光和志願者們組織捐款,一位愛心人士免費提供了場地。就這樣,2014年3月,愛心粥屋開始為當地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愛心早餐。除了春節放假和惡劣天氣,愛心早餐持續到現在。

  這天淩晨四點,太康縣愛心粥屋的大廚之一、志願者魏廣義和其他幾名志願者一起,要為二百多名環衛工人準備免費早餐。

  最初的半年時間裏,只有幾十名志願者,由於在職工作,精力有限,加上資金緊張,半年後,愛心早餐幾乎斷供。

  大約半年時間裏,每天清晨四點,只有焦陽光和四位志願者做130多位環衛工人的早餐。後來,多家媒體報道了愛心粥屋的故事,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開始捐款、參與志願服務。大約三個月,志願者人數達到現在五百左右;捐款和物資每個月都在增加。對於所接受的捐款,愛心粥屋收支公開透明。

  早上六點,愛心早餐準備完畢,老楊和200多名環衛工陸續趕到就餐。

  近幾年,愛心早餐步入良性循環。在當地政府和工會支持下,2019年5月,在愛心粥屋的基礎上,愛心驛站應運而生,開始為所有戶外勞動者提供飲水、熱飯等服務。

  據了解,目前僅在河南省內就有170多個愛心粥屋複製成功。

  在社會愛心人士自發參與解決環衛工人難點問題時,2016年初,中華全國總工會履行維權服務的基本職責,總結基層工會經驗,開始有組織地在全國範圍內推動愛心站點建設,解決戶外勞動者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難題,服務對象從環衛工人擴展到快遞騎手、出租司機、交警、園林工人等戶外勞動者。

  為了可持續地改善戶外勞動者工作條件,2019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提出了打造一個以“共建、共享”為理念的服務機制。

  有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牽頭,針對改善戶外勞動者工作條件的服務機制在全國一些地方逐步建立。去年,長春寬城區環衛工人李曉琴喝熱水、吃熱飯的問題解決了。一到休息的時候,李曉琴和同事們就來到寬城區團山街道福山路社區的“工驛站”。

  吉林長春市寬城區建有25個“工驛站”,“工驛站”臨街、有衛生間,能夠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便捷的服務。它們大都由社區、愛心商戶提供場所,經寬城區總工會實地核審而建。

  步行街的“工驛站”在籌建之初,有兩家商戶都非常熱心,要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服務,但如何選擇,寬城區總工會也有他們的心思。

  “工驛站”選址要考慮到戶外勞動者的需求,還要考慮到普惠更多人群,更為重要的是,建成之後誰來投入、如何管理。讓“工驛站”長期運行起來,真正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不僅要動腦,更要動腿。在長春,區總工會要負責驛站設備和消耗品配置。這天,陳松梅和同事來到“工驛站”檢查驛站設施,補充物品。“工驛站”的日常服務都是由愛心商戶和社區服務人員提供。

  相對寬城區的“工驛站”模式,在推進針對戶外勞動者的服務機制過程中,一些地方還針對各自的不同條件、戶外勞動者的構成特點,摸索、打造了多種不同的模式。

  例如在浙江嘉興市平湖,服務站點是以“認領”方式建立的。2019年4月,平湖市總工會發佈創建職工驛站需求信息,商戶、商廈主動認領,通過(當地總工會)實地審核、驗收後,認領機構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愛心服務,平湖市總工會為認領者提供資金獎勵。目前,平湖市已有101家愛心驛站。

  在貴州省盤州市,戶外服務站則是在滿足更多戶外勞動者需求上做文章。在勝境大道,幾家建材市場和超市密集,搬運工需求量很大,之前不少農民工常在街邊“趴活兒”。2017年,盤州市總工會出資建設了戶外勞動者綜合服務站,“趴活兒”的農民工從路邊進了服務站。

  除了各地因地制宜、因需而建,在以“共建、共享”為理念的戶外服務站推進過程中,一些大型企業也利用自己的地區覆蓋優勢,加入到這項社會公益服務中來,為改善戶外勞動者工作條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清晨5點多,一位環衛工人在熱飯。這是中國建設銀行西安高新區支行設立的一個“勞動者港灣”。與很多服務站點不同,它沒有設在營業廳內,而是設在了公共區域,24小時向戶外勞動者開放。中國建設銀行從2018年7月陸續在全行網點專門辟出空間,建設了14000多個標準、規範的“勞動者港灣”。

  溫暖向更多人傳遞,在“勞動者港灣”,人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善意在點點滴滴中匯聚。

  為了方便戶外勞動者雨中作業,有員工建議把“勞動者港灣”的雨傘換成了一次性雨衣,也有“勞動者港灣”在疫情肆虐的時候,為堅守崗位但無處理發的環衛工人、快遞員請來專業理髮師。還有愛心人士和第三方機構通過“勞動者港灣”為戶外工作者贈送書籍,提供法律援助、醫療救助等,“勞動者港灣”很快變成了凝聚愛心、共享資源的公益平臺。

  看上去這些愛心驛站提供的都是一些小服務,可是對這些辛苦奔忙的戶外勞動者來説,能夠有地方喝口熱水,吃口熱飯,都不只是解決實際困難,也會讓他們的內心感到溫暖。目前,中華全國總工會系統正在運行的服務站點已經有七萬多家,想要建設更多的驛站,共建、共享是一個重要路徑,這就需要工會、當地政府的相關部門、戶外勞動者所在企業以及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採訪中,我們也發現,仍然有一些戶外勞動者對於去服務站點享受服務有顧慮,因為擔心被扣錢。我們也希望他們的休息權利、休息時間都能夠有切實的保障,可以踏踏實實地走進一個驛站,捧起一杯水。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