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派”還是“改良派”?漢服圈的“流派”與“江湖”

2020-08-06 12:17:00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 王俊祿

  想瞬間穿越回古代,或許只能是南柯一夢;但是,你和古風漢韻之間,或許只有一件服裝的距離。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漢服是其間如影隨形的文化“胎記”。當被復古風掠起裙擺,加上社交媒體的傳揚,它又成了無數現代青年追捧的新時尚。

  美到“離譜”的漢服:從“出圈”到“出海”

  提花面料的對襟衫,袖口金絲勾勒出月季的紋樣。淺色的裙面柔軟素雅,繡上花卉和蝴蝶,遠遠望去,仿佛微風吹散紅色花瓣,蝴蝶在春日的草叢中起舞。點綴的珍珠搖曳生姿,珠串碰撞,迴響清靈。

  什麼叫“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什麼是“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簡單點,“好看!仙女下凡!”“人間絕美!愛了愛了!”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漢族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自然演化形成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漢服的服飾邏輯,即服飾的規律和規則,在周朝就確定了,而周以前的文化對該邏輯的確定有重要影響,周以後的漢服均以此為基礎,在與外來文化的學習和交融中繼續演變。

  漢服圈的隊伍在不斷壯大,從B站上諸多漢服up主的強勢“安利”,到近幾年“中國華服日”的設立,漢服節、漢服秀等活動的舉辦,漢服正在不斷“破圈而出”。

  近日,天貓服飾等機構發佈了《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在淘寶平臺上,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元;在阿裏平台下單購買過漢服的消費者人數逼近2000萬大關,其中消費者以年輕女性為主。天貓女裝漢服行業負責人蕭楓預測,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還將爆髮式增長。

  艾媒諮詢的相關數據進一步顯示,2020年中國漢服愛好者規模同比增長74.4%,連續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長。隨著市場基礎的擴大,2019年中國漢服産業市場銷售額突破45億元,同比增長318.5%。

  漢服成為新國貨,不僅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這股風潮也正在海外興起。5至7月,天貓海外平臺上,漢服“出海”銷量同比增長超20%。

  古墓、改良or仙女?圈內派系與漢服“形制”

  漢服在中國的普及仍有局限。有一天,漢服愛好者“牛牛”穿著齊胸襦裙走在街上,身邊有許多人問道:“真好看,這是和服嗎?”這讓她很失落,“但凡圈內少點鑽牛角尖,多點團結一致,都不會將漢服的認知度置於如此尷尬的境地。”

  漢服圈的“江湖”,流傳著三大派系:遵循古制的稱作“古墓派”,衣服的形制、面料,乃至配飾、鞋履等嚴格依照文物或者史書;“改良派”主張順應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對傳統漢服進行改造;“古墓仙女派”則折衷一些,認為可以部分採用雪紡、蕾絲等新面料。

  派系之間各執一詞,互有褒貶,倒也十分熱鬧。

  當“路人”們紛紛驚嘆漢服“美爆了”時,知乎社區、百度貼吧、微博上有關“形制正確”的討論不絕於耳,總能掀起陣陣波瀾。

  所謂“形制”,在漢服圈內多指一件服飾的形貌和制式。比如,明制直領大襟長衫,“形貌”是由直領、大襟、長衫組合而成的輪廓結構,“制式”是明代風格,綜合而成這件服裝的“形制”。

  不同的時期有不一樣的服飾特徵,因此,漢服分有周制、秦漢制、晉制、隋制、唐制、宋制和明制。正因為漢服有如此多樣的形制,漢服圈會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

  類似於人們今天所説的“款式”,但又不完全是,因為“形制”一詞還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比如,冕服為帝王最隆重的禮服,朝服為君臣百官禮儀場合之服,普通人勞作時一般著短衣長褲。

  一條裙子背後的紛爭:誰是漢服“正統”

  在2020國絲漢服節——宋之雅韻的“文物鑒賞”活動中,中國絲綢博物館(簡稱“國絲館”)展示了出土于江西德安周氏墓的“如意珊瑚紋褶裙”。

  誰都沒想到的是,一條來自宋代的裙子竟引發了網絡上的軒然大波。

  原來,人們注意到,這件文物的裙裝結構是由方形布帛“捏褶”收省完成,形成上窄下寬的形狀,不同於現在市面上宋制漢服裙裝的裁剪方式——梯形布帛直接拼接而成。

  於是,有網友認為這件文物證明了如今漢服商家們的裁剪方式是形制錯誤的,不符合宋朝漢服的規範,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堅持形制是幫助漢服復興的,一個不符合傳統的東西非要用漢服的名頭,就相當於指鹿為馬,當然要生氣呀!”一位名叫“鶯影”的知乎網友寫道,“真正的改良,應當在充分了解傳統的基礎上,對其中不足之處進行優化。如果只是加口袋、暗扣之類的細節,我絕對是支持的。”

  “一般在我的學習過程中,首先就要從古代服飾的結構、製作邏輯、工藝要求等全方面開始,要求必須嚴格,因為這是掌握物質文明規律的渠道。”衿娥傳統服飾的設計師常舒夢説。

  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説,“飄逸”“雅致”“英姿颯爽”等視覺體驗是最重要的,並非十分在意是否係出名門。

  同在知乎發表評論的網友“孤鴉”認為,與其説嚴謹考據“形制”,不如説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正統”,有個標準的答案直接抄就行,所以用“形制”來死摳細節,然後“黨同伐異”,這不是真正地理解了民族服飾。

  在南京大學讀本科的張雨晗從2013年開始就“入坑”漢服了。她説:“如果不堅持一些東西,那還能叫漢服嗎?”同時她也認為,在形制正確的情況下,漢服也可以很時尚。類比和服的發展現狀,我們的傳統服飾可以搭配各種各樣新穎的花紋、配飾、髮型等。

  學術、市場、文化,一場各取所需的“自助盛宴”

  “這麼近距離‘接觸’這幾件文物,這輩子應該就這一次了。”當漢客絲路的負責人徐輝走出國絲館的文物修復室時,他感慨道。

  國絲館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漢服節,“文物鑒賞”是其中一個備受歡迎的固定項目。當穿越千年的文物展現在大家面前時,除了欣喜和感動,漢服商家、愛好者們可以從中獲得啟發,拓寬品牌創作的思路。

  但是,文物出土的數量是有限的,新出土文物展出的頻率也遠遠比不上漢服市場擴張的步伐。

  根據微信公號“漢服資訊”的《2019漢服商家調查報告》顯示,過去6年是漢服新商家的一個高速增長期,每年都有一百多家新的漢服店開業。

  面對愈發龐大的市場,漢服圈也愈加熱鬧。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漢服,成為圈內繞不開的話題。

  “其實我們還處在學習漢服的早期狀態,就像學寫作要先從摘抄、背誦開始一樣,照搬文物是一個必經階段。”常舒夢説,“當人們越來越了解漢服文化之後,就不需要照搬了。”

  “學術是嚴謹的,市場是自由的。”重回漢唐杭州店的負責人楊斌彬説道。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漢服愛好者,她中學開始閱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大學時參加了漢服社團,畢業以後又“追星成功”,入職了一直喜歡的漢服品牌。“怎麼選擇是消費者的事,漢服商家能做的是遵從良心,把漢服文化推廣開來。”

  “我們漢服商家實際上是在做文化産業,應該看得遠一點。”因為模倣唐朝仕女吃湯圓而走紅的“湯圓姐姐”敖珞珈在國絲館“國絲雅集眾望同歸”的活動上説道,“如果只停留在服裝、粧面上,會有更成熟的團隊、産業鏈代替我們。中華文化那麼美麗多元、開放包容,我們的行業生命力在於對文化真正的喜愛。”

  且不説漢服該走向怎樣的未來,看看前不久在西安大唐芙蓉園的漢服秀吧,美女俊男,裙裾飛揚,舞姿翩躚,盡態極妍。觀看直播的網友不斷打出“哇哦!”的驚嘆,各路評論熱火朝天。

  漢服本身就如同一場五彩繽紛的盛宴,“穿它!難道不香嗎?”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