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18歲的他們需要“心”關注

2020-07-25 10:46:00來源:央視網
 本週,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佈,有人歡喜有人愁。心理學專家提醒,每到這個時候,考生很容易因為成績不理想、學校選擇不滿意、家庭情況變故等原因,被壓力過大,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困擾,加之升學“空窗期”缺少學校干預,高考後到大學開學前,成為考生們心理問題多發期。

  留意三個時間段的心理狀態

  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心理學教研室王淑合教授看來,“高考結束後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剛考完、出成績前後、查錄取結果三個時間段”。

  北京的張女士就發現,兒子高考後一直在打遊戲。“從考完試第一天開始,夜裏三四點才睡,早上十一點才起,然後電腦前面坐一天。”最近兒子眼睛開始不適,李女士才意識到問題,“萬一視力下降厲害,影響了開學後體檢復檢怎麼辦?”

  “考試剛結束時,一些孩子有意放鬆、放縱自己,不按時吃飯睡覺、瘋狂打遊戲、熬夜刷劇,整個作息都會打亂,挑戰自己的極限,最終引起生理不適。”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藺秀雲説,由於一些家長也認同考後放鬆,所以對這些影響身心健康的做法置之不管。

  放縱之後,考生往往不僅沒有找到新樂趣,反而會情緒低落。“暫時沒有了目標,有的會無所事事,可能會因此低落、迷茫。”藺秀雲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還有一些人會後悔後怕,“後悔哪道題沒有做對,後怕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和專業。”

  “其實我打遊戲,只是為了麻痹自己,如果空閒下來,我就容易去想,自己哪道題可能做錯,最後分數夠不夠。”張女士的兒子説。

  作為北師大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婚姻家庭治療師,藺秀雲遇到過不少因心理問題來求助的考生。“成績怎麼樣,什麼時候查分數,都可能引起一定的焦慮、焦急情緒。”出成績前後往往是考生壓力最大的時間段,“特別是發揮不理想的孩子,一旦成績和預期差距較大,往往造成嚴重的心理打擊。”

  在志願選擇階段,一些考生可能會因為報考的院校、專業、城市等和家人意見相左而産生不良情緒。“如果志願填報出現失誤,沒有選上理想的學校和專業,考生情緒上的反應也會很大。”王淑合説。

  最反感聽到“別人家的孩子”

  “我最不想聽到的就是,你看誰誰誰家孩子考上了什麼大學。”今年參加高考的王同學説,“我已經盡力了,不可能超過他們身邊所有‘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長期待過高,一旦無法實現就心灰意冷。“有的家長不僅有意無意地挖苦、責怪孩子考得不好,還經常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動不動就你看誰家那孩子考得怎麼怎麼好……”王淑合告訴記者,“孩子們最反感家長拿自己和別人攀比”。

  “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考驗,生活的目標不是高考,而是終生的發展。”曾經做過大學班主任的藺秀雲認為,在高考中要努力做到最好,但總有各種因素影響發揮,“家長和學生不應過分強調高考,這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對孩子們而言,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在藺秀雲看來,家長自己首先要放下,接納結果,“孩子們經過漫長的復習,已經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如果成績不理想,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方式。”她建議,家長要試著去感受孩子的心態,要知道,發揮不理想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成績不好去否定和懷疑自己。王淑合則表示,如果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效果有限,可以請要好的同學、聊得來的親友去安慰孩子。

  這個時候,一些家長常用的“已經這樣了”的説法並不合適,這樣的溝通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更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感受、被陪伴。專家建議,在和孩子決定是否復讀、選擇何種學校和專業時,都應該採用商量式的溝通,列出解決辦法的單子,分析每個選項的優勢和不足,找出相對最好的三個辦法,從中選擇最優的解決方式。

  “學會傾聽孩子”

  在《奇葩説第六季》的辯論中,關於“離婚時候要等到孩子高考之後”的辯題,令觀眾唏噓,現場的家長們,不論辯手如何論證,還是齊齊地選擇“等到高考之後”。

  正因如此,每年高考後,都有一些家庭面臨重大變故,孩子可能會聽到一些事情,例如家長要離婚,重要親人去世等。對此,王淑合建議,家長不能長時間隱瞞這些問題,但告訴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預先一定要有所鋪墊,待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後,選擇適當的時機告訴孩子。

  “得知家中變故後,有的孩子可能會哭泣、憤怒、發脾氣。”藺秀雲説,家長應關注孩子們的情緒,先接受孩子的任何反應,等他們冷靜下來後,再坐下來一起商量對策。

  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出現了情緒問題。“家長們容易關注孩子的飲食、睡眠、洗漱等生活情況。”藺秀雲建議家長要注意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況,比如親友來了,是否會主動打招呼,“如果孩子失眠,不吃飯,臉也不洗,容易發脾氣,情緒特別不穩定,長時間不願説話,悲傷落淚,説明可能已經有了嚴重的負面情緒”。

  王淑合説,一旦孩子長時間被負面情緒困擾,甚至出現自虐、自殘行為。家長們要主動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機構的幫助,必要時要去專業醫院就診,防止孩子出現更嚴重的行為。

  儘管已經畢業,但不少學校的高三班主任,還是會盡責地在考後與學生交流。專家建議,這時候老師要放棄單純教導式的方法,“學會傾聽孩子,去同理他們的感受,通過商量式的提問,來了解學生高考後的目標和計劃,和他們討論應對方法,給出一些建議”。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