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臂求生忙轉型 島內餐飲業者“每天開店每天虧”

2021-06-22 21:24:00來源:看台海公眾號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已超一個月,尤其是島內進入“三級警戒”,重擊餐飲業日常營運,全臺逾7000家餐廳營業額只剩不到4成。為迎合“宅經濟”稱王的飲食消費變革,一場“轉型求生戰”正式揭幕。

  “這次疫情來勢洶洶,跟上一次完全不一樣”,島內某知名餐飲企業董事長如此表示。去年3、4月島內曾有短暫的疫情恐慌,但當時本土確診病例少,餐飲很快恢復榮景。另一家餐飲企業董事長也無奈指出,“餐飲業連續兩年面臨疫情的重大衝擊,尤其疫情發展到今天更加嚴峻”,部分百貨店人流下降了9成,許多餐飲老闆都大嘆生意難做。

  從眾多餐飲業者的表態不難看出,這場餐飲業的轉型求生,是一場長期“抗戰”,疫情之下,業者都要大刀闊斧地修正商業模式,外帶、外送、電商成了餐飲業三管齊下的自救方案。

  以向來備受台灣民眾青睞的“吃到飽”自助餐廳為例,普遍一年可締造1億元(新台幣,下同)至5億元不等的營收,堪稱餐飲業的“金雞母”。但雙北(台北、新北)疫情嚴峻,多家自助餐廳,近期忍痛停業,改為銷售外帶盒飯或套餐。

  “外帶、外送再怎麼做都很難補,自助餐用餐一個顧客收1780元,便當不可能收這種價格。”台北一家自助餐廳業者這樣感嘆。該餐廳如今仍在停業中,餐飲業績,也只剩下原來的1/8。

  儘管島內餐飲業者紛紛斷臂求生開闢新戰場,但目前的情況,依然難以樂觀。“每天開店每天虧” 短線作戰難補營收缺口。餐飲業普遍認為,外帶、外送、電商的貢獻只是杯水車薪。某知名餐飲企業高層認為,“外帶對營運的挹注僅是‘養家活口、貼補家用’,讓員工保持動能的意義更大。”

  據統計,不少島內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目前外帶營收,僅能保有疫情爆發前2至3成的營業額,扣除水電、煤氣、房租、食材及人事成本後,其實整體表現依然呈現赤字;選擇歇業、無薪假對企業來説殺傷力確實較低,但是很多餐飲集團旗下有大約幾千個員工,因此不得不選擇“撐住”。

  有台灣媒體分析指出,若以月營業額60萬元的店家來説,獲利最低門檻約原業績的70%,“目前是每天開店每天虧”,因此,建議餐廳應做好至少6個月的長期“抗戰計劃”,評估成本和營收後再決定開店的形式。

  主編/曉培

  編輯/騰陽

  來源/綜合台媒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