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同步,直面挑戰——巴赫的使命與擔當

2021-03-11 09:42: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與時代同步,直面挑戰——巴赫的使命與擔當

  新華社記者高鵬 姬燁 王夢

  10日,國際奧委會完成主席換屆選舉,現任主席托馬斯巴赫在無人挑戰的情況下如願連任。未來四年,奧林匹克巨輪將繼續在巴赫掌舵下前行。

  回首過去八年的任期,巴赫可謂如履薄冰——多個奧運申辦城市中途退出,曾經的“香餑餑”一度受冷落;俄羅斯興奮劑醜聞持續發酵,體育政治化風險陡然加劇;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東京奧運會被迫延期……面對一系列複雜棘手問題,巴赫展現出一位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和實干家的勇氣擔當,審時度勢,靈活應對,力保奧林匹克航船不偏。

  變革

  一百多年來,奧林匹克運動幾度陷入危機,但每次終能化解,皆因勇於自我凈化、自我革新。作為國際奧委會第九位主席,運動員出身的巴赫也繼承了奧林匹克的變革基因。

  2013年,他上任後不久,奧運會申辦遇冷,先後有近10座城市中途退出2022年冬奧會和2024年夏奧會的申辦,時光仿佛退回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無人願意承辦奧運會的時代。這固然與全球經濟下滑、恐怖主義威脅、民粹主義勢力抬頭等外部環境有關,但也有奧林匹克運動自身的問題,如申辦程序繁瑣、申辦和舉辦費用日益高企等。

  目光敏銳的巴赫看到了危機,“不改革就是死,我們不能成為變革的障礙,你不變,一定會有力量逼你變的。”國際奧委會第127次全會上,他的講話振聾發聵。

  於是,在他主導下,《奧林匹克2020議程》和“新規範”先後出臺。從縮減奧運會參賽人數到投鉅資創立奧林匹克電視頻道,從變“申辦”制為“邀請”制到允許跨城、跨國聯合申辦,變革之迅猛出人意料。到了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巴赫又力推《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2.0版,旨在應對後疫情時代的挑戰。

  四年前,巴黎、洛杉磯為2024年奧運會舉辦權展開激烈角逐,國際奧委會陷入兩難境地。關鍵時刻,巴赫大膽提出將2024、2028兩屆奧運會的舉辦權一次性送出的想法,最終全會一致通過,挑戰頃刻間化作歷史性機遇。用時間換空間,國際奧委會得以安心推行它的改革,巴赫這步棋可謂妙招。

  巴赫主導的改革方案固然談不上十全十美,一些舉措有值得討論的餘地,但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這樣的魄力可敬可嘆。

  逆行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如果説奧運變革體現了巴赫的憂患意識與改革精神,那麼疫情關頭,在東京奧運會何去何從的問題上,則彰顯了他的勇毅擔當。

  過去一年來,外界對東京奧運會能否舉行並不樂觀,東道主國內要求取消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但巴赫始終立場堅定——一定要辦,哪怕最終只是一屆簡化的奧運會。因為他清楚,取消奧運會,國際奧委會雖可領到鉅額保險賠償,但對刻苦訓練多年的運動員以及掏了大把銀子的贊助商、轉播商來説,不啻一場滅頂之災;對苦心經營了一百多年的奧林匹克品牌形象,也是一次致命打擊。

  更重要的在於,在新冠疫情下,不同國家和地區原本存在的差異和猜忌被放大,加劇了國際社會的分歧、對立和撕裂。在這前所未有的危難時刻,巴赫相信,奧運會若能成功舉辦,將成為人類戰勝新冠病毒危機之復原力的象徵,將帶給人前行的動力與勇氣,崇尚和平、團結、尊重的奧林匹克價值觀,將再次為人類指明通往共同美好未來的道路。

  為此,從大聲疾呼全球團結抗疫到撥款資助各國(地區)運動員安心訓練備戰,從與世衛組織合作探尋疫情下的辦賽方案到冒風險出訪日本與東道主溝通磋商,巴赫四處奔忙,朝著既定目標堅定向前。

  眼下離延期後的東京奧運會開幕還有四個多月,雖然關於如何舉辦的細節甚至最終能否如期舉辦仍有不確定性,但巴赫所代表的體育人在疫情下“逆行”的勇氣與擔當,將被奧林匹克運動永遠銘記。

  自省

  巴赫執掌國際奧委會後,關鍵時刻雷厲風行、處置得當,贏得了廣泛讚譽。但他是人,難免會走彎路、犯錯誤。可貴的是,他善於自省,能夠及時糾正錯誤。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對峙,奧林匹克運動深受其害,莫斯科、洛杉磯奧運會先後遭大規模抵制。因此,從薩馬蘭奇到羅格時代,遠離政治一直是國際奧委會恪守的原則立場,但巴赫上任後一度想改弦更張。

  2014年9月,巴赫在出席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時語出驚人:“過去人們總説體育與政治無關,與金錢和商業無關。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必須改變。”彼時的巴赫躊躇滿志,希望能借助政治力量,鞏固提升奧林匹克的影響力。

  然而,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索契冬奧會俄羅斯興奮劑醜聞被曝光後,歐美輿論對俄體育界及政府的聲討一浪高過一浪,體育問題逐漸發酵成政治問題。圍繞如何處置俄羅斯,國際奧委會與世界反興奮劑機構等也暗生齟齬,令巴赫鬧心不已。不僅如此,過去兩三年,一些歐美國家的政客不時發出呼籲抵制奧運會的雜音。這些都讓巴赫逐漸意識到,在政治的驚濤駭浪中,奧林匹克運動脆弱無比,體育想搭政治的順風車,最終或被傷得體無完膚。

  於是,他重拾“體育應獨立於政治”的主張,在不同場合大聲疾呼“由於政治背景或國籍而導致的抵制和歧視再次成為真正的危險”,奧林匹克運動不涉及政治,抵制參賽不應該發生。

  一個人有進取心和創新意識是可貴的,但具有自我反省精神,也許更為可貴,尤其是像巴赫這樣位高權重的人。

  風雲際會,滄海橫流。站在過去和未來的交匯點上,奧林匹克運動遭遇著全球深度嬗變激蕩格局。在如何吸引年輕人、可持續發展、公信力這三大舊有挑戰之上,如今還要疊加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全方位變化的影響。走過百年的奧林匹克運動,如何延續其核心魅力、守住其核心價值,是擺在國際奧委會面前的難題。巴赫盼望著數月後奧運聖火能如期點燃,成為象徵“黑暗隧道盡頭的一束光”,但那一刻或許只是一段艱難旅程的新起點。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