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祖地福建漳州:“根親”文化促兩岸民間交流

2020-07-12 15:1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強烈的根親文化認同感,讓台灣開漳聖王信眾尋根熱情高漲,兩岸宮廟間的交往不斷加深。”談及開漳聖王文化,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如是表示。

坐落在雲霄縣將軍山公園的陳政、陳元光父子石雕像。王東明 攝

  大唐儒將陳元光及其家族、將士從中原南來,奠定漳州文明之基,他捐軀後,被追封為“開漳聖王”。唐以後,開漳後裔不斷向台灣等地區遷徙,也帶去了開漳聖王信仰文化。從此,開漳聖王成為兩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開漳歷史紀念館展廳一角。王東明 攝

  漳州市是重要台胞祖籍地,台商投資聚集區。1987年,兩岸交流的閘門打開後,漳臺民間交流活躍。

開漳歷史紀念館展廳一角。王東明 攝

  據統計,台灣現有2300萬人口中,祖籍在漳州的約佔40%。去年,漳州共接待台胞8萬多人次,重要團組324個。

  關帝文化、保生文化等漳臺兩地相同的文化和信仰,與開漳聖王文化一樣牽係著漳臺的家族血脈和宗族親情。值得一提的是,為圓廣大台灣關帝信徒朝拜夢想,2016年漳州東山關帝金身赴臺巡安活動,在兩岸交流史中尚屬首次。

  尋根祭祖是中國人緬懷先祖、溯本追源的傳統美德。自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台胞返閩尋根謁祖、續譜聯誼者紛至沓來。

龍海市馬崎村連氏宗祠。王東明 攝

  “他很動情地説‘爺爺,我回來了,我終於回來了’,我們在現場都非常感動。”86歲高齡的連宗和回想起台灣知名人士連戰回鄉尋根的情形時很感慨。

  連宗和是漳州市龍海市馬崎村村民。據他介紹,他與連戰同為連氏十八世,2006年4月,連戰在馬崎村連氏宗親的邀請下,首次回鄉尋根祭祖。

  2006年4月,連戰在龍海市馬崎村連氏宗親的邀請下,首次回鄉尋根祭祖。至今,他題贈的墨寶仍保存在宗祠內。 王東明 攝

  那次祭祖儀式後,連戰為祖地宗祠題詞“明心見性,垂教後嗣,積善福世,上繼祖德”。至今,連戰題贈的墨寶仍保存在宗祠內。漳州市連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連惠南介紹,而後成立了馬崎連氏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服務中心,讓兩岸鄉親多了個落腳點。

  除連戰外,蕭萬長、江丙坤、謝長廷、王金平等多位台灣名流都曾跨越海峽,赴漳州尋根祭祖,圓了夢想。

  在漳州市南靖縣金山鎮霞涌村,有一座海峽兩岸蕭氏涌山派的祖祠“四美堂”,供奉涌山派肇基始祖蕭孟容公媽及五代先祖。王東明 攝

  在漳州市南靖縣金山鎮霞涌(下永)村,有一座海峽兩岸蕭氏涌山派的宗祠“四美堂”,供奉涌山派肇基始祖蕭孟容公媽及五代先祖。2016年11月,蕭萬長曾率台灣蕭氏宗親總會一行回祖籍地霞涌村“四美堂”祭祖。

南靖縣金山鎮霞涌村蕭氏宗祠“四美堂”外景。 王東明 攝

  據霞涌村黨支部書記蕭志亮介紹,近年來,每年都有來自台灣的蕭氏宗親回到南靖掃墓探親,共敘宗親情誼。

南靖縣金山鎮霞涌村蕭氏宗祠“四美堂”外景。 王東明 攝

  而距離霞涌村近百公里的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則是台灣“阿里山神”吳鳳的故里。村中設有“吳鳳史跡陳列館”,館內陳列許多珍貴的史料、圖片,吸引了兩岸壺嗣吳氏宗親前來尋根謁祖、參觀旅遊。

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是台灣“阿里山神”吳鳳的故里,村中設有“吳鳳史跡陳列館”。王東明 攝

  “吳鳳史跡陳列館的建成,讓兩岸壺嗣吳氏宗親知道,我們是一家人,一脈相承,流著一樣的血。”壺嗣村黨支部書記吳仕傑表示。

  大溪鎮也是江丙坤的祖籍地,在該鎮江寨村村部,由江丙坤題寫的“平和縣江寨村”六個大字特別顯眼。

  據江氏宗親回憶,2006年5月,江丙坤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尋根之旅”;第二次是2012年5月,他帶著全家三代人回來探親祭祖;2018年10月,他專程帶他的弟弟、侄子,第三次回來祭祖。

  不少台胞尋根謁祖的同時,選擇在他們的祖籍地投資創業。1993年初,58歲的李瑞河在他的祖籍地漳州開闢了事業和人生的第二個春天。這位天福集團創辦人,特地投資1億元人民幣建起“唐山過台灣”石雕園,通過一組組生活場面表現台商的祖輩從大陸到台灣篳路藍縷建立家園,以及台商回大陸祖地投資創業的情景。

  近年來,漳臺兩地民間往來不斷加強,通過族譜對接、歌仔戲、薌劇交流、同名村鎮互動等多種形式,密切了“根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編輯:李覲如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