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局服務 為人民司法——代表委員審議討論兩高報告

2021-03-11 10:01:00來源:新華網

  3月9日至10日,出席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兩高報告認真審議討論。

  代表委員們認為,今年提請全國兩會審議討論的兩高報告有新意、接地氣,回應了社會熱點與關切,呈現了我國司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記錄下中國的法治進步。

  嚴格執法 守護安寧

  法治,捍衛國家長治久安。從嚴懲各類犯罪到服務高質量發展,司法機關重拳出擊,保衛社會秩序,守護人民群眾安寧。

  “司法擔當,服務大局,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法院落地落實。一系列有力度、有成效的司法舉措,彰顯了司法機關顧大局、為全局的擔當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董開軍説。

  過去一年,司法機關依法快審快結涉疫犯罪案件5474件;幫扶3.6萬家企業復工復産;審結涉黑涉惡犯罪案件33053件226495人;嚴懲腐敗犯罪,對趙正永判處死緩、終身監禁,對賴小民判處並執行死刑。

  一個個典型案例,一組組翔實數據,兩高報告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平正義。

  “兩高報告提到的一系列大要案,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些年來,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安全越來越有保障,離不開司法機關的努力。”全國人大代表、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楠木橋村黨總支書記譚澤勇説,去年審結貪污賄賂、瀆職等案件2.2萬件2.6萬人,彰顯了黨中央懲治腐敗的堅強決心,生動詮釋了“反腐無禁區”以及貪腐沒有“免死金牌”,必將給以身試法、頂風作案的貪污腐敗分子帶來極大震懾,有利於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2020年,圍繞助力各類企業復工復産、渡過難關,司法機關勇於擔當。最高檢工作報告顯示,有力懲治侵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犯罪,起訴2.3萬人,同比上升2.9%。

  “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産權保護是基礎,對民營企業來説,從財産權、知識産權到企業家合法權益的保護都十分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希望進一步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從嚴打擊侵害民營企業的違法犯罪行為。

  司法為民 維護合法權益

  司法案件絕大多數發生在群眾身邊,連著民心,都在厚積公平正義。

  “從防治高空拋物到治理窨井‘吃人’,再到嚴懲‘碰瓷’違法犯罪,司法機關在維護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安全方面不斷努力。”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賀恒揚説,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司法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維護群眾舌尖上、頭頂上、腳底下,錢袋子和出行安全等民生權益上持續發力。

  賀恒揚説,辦好這些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就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政治。

  “為國家安全高舉利劍,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為民生福祉撐起藍天,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以生動的司法實踐維護了公平正義,弘揚了法治精神。”全國人大代表、邢臺市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室負責人王鳳巧説,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多元需求不斷增加,希望能為群眾提供更智慧、更便捷、更高效的司法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兩高報告成績實、亮點多,緊扣社會關注焦點,積極回應民生痛點,給代表委員們留下深刻印象。

  “這些沉甸甸的成績,凝聚著司法人的辛勤汗水,體現了‘為人民司法’的法治理念。”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生龍説。

  鍛造鐵軍 守衛公平正義

  司法機關必須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在人民監督下守初心、擔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天亮説,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各級司法機關要加強自身建設,將司法改革任務落實到位,鍛造一支講政治、有信仰、守規矩的專業隊伍,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目前,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已經啟動,包括法院和檢察院在內的政法系統,要按照中央要求狠抓貫徹落實,清除害群之馬、整治頑瘴痼疾,推動建章立制。”江天亮説。

  如何建設高素質和專業化的一線隊伍?

  “以完備高效的司法體系,提升法治效能,正當其時,正當其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表示,要科學運用司法力量和司法資源,將更多寶貴的司法資源向基層傾斜,向一線司法業務傾斜,向一線法官檢察官傾斜。固本強基,大力支持和關愛兢兢業業、常年奮鬥在一線的法官和檢察官。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兩高報告在下一步工作安排中指出,要“建設過硬隊伍”“抓實隊伍教育整頓”。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説:“正在開展的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敢於亮劍,切中要害。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依法辦案,公平公正,不枉不縱,方能行穩致遠。”(記者劉奕湛、任沁沁、楊玉華、劉良恒、吳帥帥、邰思聰、周聞韜)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