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重提GDP增長目標 中國經濟有信心更有底氣

2021-03-10 17:16:00來源:人民網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以上……”

  “經濟增速是綜合性指標,今年預期目標設定為6%以上,考慮了經濟運行恢復情況,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重提GDP增長目標。從“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到“今年預期目標設定為6%以上”,中國經濟以6%的底線增長目標,再次開啟新一年征程。

  這一數字背後,是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率先實現經濟復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所蘊含的底氣;更是進一步鞏固經濟基本盤,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堅定信心。

  經濟恢復好于預期 取得成就極不平凡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風險挑戰,2020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更值得驕傲的成績單:全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2.3%,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圍繞市場主體的急需制定和實施宏觀政策,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瑋在解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多次提到了“極不平凡”。郭瑋認為,面對嚴峻複雜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砥礪奮進,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前提。我國率先實現復工復産,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與此同時,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向縱深推進,對外開放實現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郭瑋表示。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和經濟大考之中,中國經濟展現出了‘青山常在、生機盎然’的強勁韌性和巨大機遇,為外資企業繼續在華發展提供了重要信心和強大動力。”強生全球資深副總裁、中國區主席宋為群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中國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出臺“六穩”“六保”等一系列政策,不僅在疫情防控中取得重大成果,也在全球樹立了發展典範。

  新模式新業態涌現 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過去一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加快,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比大幅提高,線上辦公、網絡購物、無接觸配送等廣泛開展。

  大力促進科技創新,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正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發展氣象。

  “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的發展,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全國人大代表、聯想CEO楊元慶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去年,在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助力之下,一大批創新産品、內容、應用和服務蓬勃發展,新消費需求正在蓬勃涌現。“新IT”賦能各行各業的智慧化變革,從而促進新消費、創造新需求,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速。

  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從暢通國內大循環來説,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創新。“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同時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可以説,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支撐。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認為,新業態的迅速發展,首先得益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尤其是數據這一新型生産要素的倍增效應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在技術驅動之下,傳統功能業務轉型平臺服務,網絡人際互動催生社交電商,各種新型消費不斷涌現。

  構建新發展格局 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鞏固恢復性增長基礎,努力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而今年預期目標設定為6%以上,正是考慮了經濟運行恢復情況,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中國經濟如何行穩致遠,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認為,滿足新需求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之一,通過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和智慧製造等相關産業,延長産業鏈和供應鏈,打通內外部循環的堵點,從而提高供應鏈抗衝擊能力和競爭力,將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也為民營企業帶來紅利,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未來要持續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取得實效,還要完善政策落實考核機制,使“好政策”有“好落實”。他建議,可以從降低企業成本和負擔、規範市場監管執法、改革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營商環境。

  “從暢通國內大循環的角度來看,要持續釋放消費潛力,拓寬消費增長空間,優化消費環境;要發展現代流通,推進流通設施建設,加快流通現代化步伐;同時,要優化供給水平,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從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角度來看,則要從增強供應鏈競爭力,提升區域供應鏈影響力,推動全球供應鏈合作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董超表示。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