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層,總書記這樣垂范

2020-08-20 08:44:00來源:央視網
    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安徽考察調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每年都深入基層一線考察調研,不顧酷暑嚴寒、山高路遠。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和您一起感受總書記深入調研的求實精神和不變的人民情懷。

  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安徽考察調研。18日下午,習近平來到阜陽市阜南縣蒙洼蓄洪區利民村西田坡莊臺,頂著炎炎烈日,走進田間地頭,深入莊臺農戶,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年都深入基層一線考察調研。從30多攝氏度高溫、烈日似火的安徽,到零下30多攝氏度、寒風如刃的內蒙古阿爾山;從海拔2400多米的甘肅西海固到山陡溝深的四川大涼山……習近平不顧酷暑嚴寒、山高路遠,一次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求真求實的精神始終如一。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這是習近平在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到困難群眾唐榮斌家看望。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河北阜平

    “是真實的,才是值得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步履不停。對民生冷暖的關切牽動著他的腳步。看真貧、摸清貧困真實底數是習近平跋山涉水、一路前行的目的,也是他不變的堅持:“走得遠一點,哪怕看得少一些,是真實的,才是值得的!”

  2012年12月29日,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40多天的習近平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趕赴地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河北省阜平縣。

  29日下午3時從北京出發,30日下午1時離開,20多個小時,往來奔波700多公里,習近平總書記為的是看真貧。他強調,不管路多遠、條件多艱苦,都要服從於此行的目的。

  踏著皚皚殘雪,習近平來到當時的特困村駱駝灣村。家裏幾口人,兄妹幾個,家裏有幾畝地,收成咋樣,農村合作醫療咋樣……看真貧、察實情,總書記一句一句問得十分仔細。

  “各級領導幹部要心裏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滿腔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習近平的叮囑與雪中訪貧之行相互映照,為民深情展露無遺。

  

  2013年2月,習近平赴甘肅看望各族幹部群眾

    甘肅渭源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

  2013年2月的隴原大地,天寒地凍。甘肅中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定西、臨夏等地古來就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稱,當時依然是連片特困地區。

  每個貧困地區都有制約自己發展的原因,而缺水乾旱是制約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個主要難題。

  1997年,習近平去西海固時就關注到那裏的飲水問題。村民們喝的是鹹水,有的一點水要從很遠的地方挑來。

  16年過去,懷著對困難群眾的關切,習近平不顧天氣嚴寒、山大溝深,再次來到西海固,繞過九曲十八彎,直至海拔2400多米的渭源縣。

  在貧困農戶家中,習近平特意端起一瓢水品嘗,感受村民真實的飲水狀況。之後,他專程前往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視察,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民生為上、治水為要”,並提出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的要求。

  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如今,二期工程也正在加快推進中。洮河清流引入隴原大地,為這片土地注入脫貧致富的生機。

  

    2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看望鄉親,調研扶貧開發工作。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湖南十八洞村

    “爬那個山爬了好遠”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深藏于武陵山腹地。2013年11月,習近平翻過重巒疊嶂,來到這裡。後來在一次重要場合,習近平回憶道:“上次到湘西十八洞村視察,我感觸很深。爬那個山爬了好遠,好不容易才到那裏。”

  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們奔向小康的屏障。十八洞水秀洞奇,卻因群山阻隔,交通滯礙,民生維艱。就像村裏所傳唱的:“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頭多。不通公路水和電,手捧金碗莫奈何。”

  輾轉來到十八洞,習近平發現,村子不僅偏僻,留下的還都是一些老人和兒童。面對這樣的條件,他對鄉親們説:還是給你們搞“幾條腿”來吧——一戶養幾頭黑豬、一頭黃牛,再養幾隻山羊,這總能辦得成。

  這便是“精準扶貧”之意。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在十八洞村,習近平第一次提到“精準扶貧”。之後,這一理念傳遍全國、影響深遠,一個個“十八洞村”因此而改變命運。

  

  2014年1月27日,習近平在錫林郭勒盟81歲的牧民瑪吉格家了解生活情況。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內蒙古阿爾山

    “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

  2014年1月,內蒙古正值隆冬,寒風似刀、冰雪如刃。習近平頂風冒雪,來到地處邊陲的興安盟阿爾山市,考察當時正處在産業轉型之中的林區。

  2009年國有林區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程啟動,內蒙古國有林業系統涉及居民17.5萬戶。寒冬時節,正是貧困家庭生活最難的時候。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來到阿爾山考察,正是要看群眾生活最真實的情況。

  踏雪走進困難林業職工家中,習近平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看到群眾住房還比較困難,他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習近平寒冬出行,謀求的正是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貧困戶節列俄阿木家中看望。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四川大涼山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

  四川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也是全國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這裡交通閉塞,形同“孤島”,舉目都是走不盡的路、翻不盡的山。

  2018年2月,習近平乘車前往大涼山。7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坡陡彎急,往返4個多小時。翻過一座海拔3200米的山峰,汽車沿著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開進大山深處。這段幾公里的山路,習近平乘坐的車輛顛簸搖晃了20多分鐘。

  山高路遠,千里迢迢,習近平來到涼山,只為訪貧問苦,對破解深度貧困問題進行調研。為什麼這裡的彝族群眾生活仍舊貧困?這裡的脫貧工作該如何精準施策?習近平一路走一路看,向當地幹部群眾問需問計。

  在村民家的火塘邊,習近平與鄉親們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型座談會,謀劃脫貧之策: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發展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種植養殖業;加強對村民的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

  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是塊硬骨頭,但“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習近平的話在寒冬中溫暖了貧困群眾的心。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