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紀蘭留下的脫貧寶藏:造林造出“綠色銀行”

2020-06-30 09:2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要繼續將造林事業做大做強,將她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傳承下去。”29日,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眾新源造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常永紅説。

  “我要繼續將造林事業做大做強,將她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傳承下去。”29日,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眾新源造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常永紅説。 韋亮 攝

  6月底的西溝村,被大片綠色緊緊包圍。而就在前一天,這座村莊的脫貧致富領頭人申紀蘭,永遠離開了這片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土地。

  上世紀50年代,西溝村還是一個“沒土光石頭,誰幹也發愁”的窮山溝。在申紀蘭、李順達等勞模的帶領下,西溝村民上山栽樹,下溝修地,經過幾十年奮鬥,將荒山荒溝打造成為“綠色銀行”,這裡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聽老人們説山上沒有樹,經過申主任的努力,現在滿山都是樹。”常永紅回憶,當時栽樹遭到很多人反對,説山上都是石頭,長不出樹來,但她就是不信邪。

  起初種了300畝,成活率很低,村民有些灰心。而申紀蘭並未因此選擇放棄,她鼓勵村民説,“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申紀蘭時常自己跑到田中,將她的種樹經驗,手把手地傳授給村民。

  改革開放前,申紀蘭帶領西溝村民完成荒山造林25000畝。如今,以常永紅為代表的西溝人將造林的“老本行”打造成為脫貧的好産業。

  常永紅所負責的眾新源造林專業合作社于2016年成立,是西溝村四個造林合作社之一。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合作社擔負起了新的責任。

  “我們的工人是周邊三個村的村民,主要以西溝籍村民為主,年齡均在60歲左右。”常永紅回憶,申紀蘭時常囑咐他,“要踏踏實實幹”“多帶動村民多掙錢”。

  怎樣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效益,如何帶動村民掙錢、多用一個勞動力,是他和申紀蘭每次見面時的主要聊天內容。

  常永紅介紹,十幾年前,一個勞動力的日收入約40元(人民幣,下同),如今已達到120元至150元。

  除造林“老本行”以外,西溝村還將香菇大棚和光伏發電作為扶貧産業。

  2013年,在申紀蘭的帶領下,一排排香菇大棚建立起來,並在當年實現投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根考説,“建大棚的時候,申主任每天來這裡和我們一起勞動。”

  2013年,在申紀蘭的帶領下,一排排香菇大棚建立起來,並在當年實現投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根考説,“建大棚的時候,申主任每天來這裡和我們一起勞動。” 韋亮 攝

  目前,西溝村南北兩處基地共有39個香菇大棚,每個大棚種植規模為17000棒至18000棒,每年可創造經濟收益60余萬元。此外,光伏發電年收益為70余萬元,其中部分用於村民的務工工資和貧困戶分紅,以及村裏的環境整治。

  “香菇大棚建起以來,每年能解決40名鄉村婦女的就業問題。”王根考説,每名婦女一年能為家庭增加2萬餘元的收入。

  近年來,西溝村創辦企業和引進企業不僅解決了該村2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帶動一批批周邊村民一起致富。據了解,2018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為21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00元。

  如今,西溝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申主任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西溝村,她的精神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王根考説。(完)(作者 高雨晴)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