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味到寵物:人與自然關係如何“再平衡”?

2020-05-03 06:4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曾説:“大自然喜歡簡單,大自然也不是傀儡。”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蔓延,先賢遙遠的聲音在時下變得清晰洪亮,人們重新回到古老而常新的哲學問題:應該如何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似乎很容易理解人類今天所遭遇的困境。加拿大圭爾夫大學醫學教授斯科特威斯(Scott Weese)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自然界中的生物相互制約,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受氣候變化、城市擴張、生態旅遊、狩獵等影響,自然界原有的平衡被人類活動不斷打破,為生物間交流創造出更多路徑,疾病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正如有分析指出,疫情是人類與自然非正常互動的結果,人類活動造成生態環境不斷失衡,給病毒提供了大量的“溢出”機會。演化則抓住這一契機,將“溢出”轉化為傳染病。

  病毒“溢出”的途徑或許多種多樣,濫食野生動物無疑是其中之一。人類妄圖成為自然的主人,卻首先淪為了腸胃的奴隸。大肆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被異化為身份象徵和炫耀資本,其背後關聯的捕獵、養殖、運輸、宰殺環節卻為病毒排出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從SARS、MERS、埃博拉到新型冠狀病毒,近年來的全球性衛生危機無一不是人畜共患病。統計顯示,70%以上的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或來源於野生動物。

  對此,制度約束成為實現人與自然關係“再平衡”的重要途徑。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隨後,中國各地方立法機關也相繼展開修法行動,提高對於違法食用野生動物的懲處力度。

  4月26日,動物防疫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中國最高立法機構審議,將建立健全動物及其産品調運監管制度,織密動物疫情防控法網。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曹兵海指出,“強化動物及其産品調運監管,是控制動物疫源疫病發生跨區域傳播的重要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使社會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人與寵物之間也變得更加微妙。如果對於野生動物的管理彰顯出制度的重要,對於寵物的態度則在不斷呼喚理性的回歸。

  疫情給人類帶來災難,也對寵物造成無妄之災。尤其當貓、狗相繼被發現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之後,恐慌的情緒使得人們對於寵物的態度變得愈發敏感而複雜。

  儘管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多次強調,“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寵物會成為向人類傳播新冠病毒的原因”,部分寵物仍然沒有能夠躲過流言的傷害。疫情期間,寵物被遺棄虐待的現象在多地出現,個別地方部門帶頭組織捕殺流浪貓狗,居民從高樓摔死自家寵物等行為不時見諸報端。

  “遺棄虐待寵物的行為,不僅是對生命的漠視,更有可能因此而導致其他公共衛生問題的出現,不利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孫煜華指出。

  更有專家表示,人類對待寵物的態度成為對待自然態度的縮影,無視科學的過度反應最終體現為不斷逃避。面對疫情,加入盲目恐慌的“大合唱”是容易的,此時偏激之聲並不缺乏,但理性之語則更顯珍貴。

  當疫情成為自然對人類發出的警世恒言,危機之下,人們再次回到古老而常新的問題,在人類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尋求與自然之間的“再平衡”成為眼下一道緊迫的必答題。或許,制度和理性的約束是時下最為合適的答案,也是對先賢警示之聲最好的回應。

編輯:陳靜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