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評:抗疫情促發展 都是民生答卷

2020-02-21 15:06:00來源:央視網

  19日下午,從廣西百色站發車的D4508次列車順利抵達終點站廣州南站,車上756名百色籍務工人員免費赴粵返崗。他們來自百色右江區、田陽縣、平果縣等6個縣區,將奔赴廣州、深圳等多家企業復工復産。

  要在往常,這是一則毫不起眼的春運新聞,而在當下,讀起來讓人倍感欣慰。在大地仍然“冰封”之際,廣東等地已悄然“解凍”,這一信息也被嗅覺靈敏的自媒體人捕捉到了。昨天,一篇題為《奪回失去的一個月!廣東、浙江又現神操作,一堆城市懵了》的“10萬+”文章在朋友圈上刷屏,説的就是兩省下大力氣接外省員工復工之事。其中提到一個細節,據百度遷徙地圖統計,從2月中旬開始,廣東一直位居人口回流省份之首。按城市來分,廣州、深圳、東莞是全國的3大熱門城市。

  確實,在一些地方對人員往來如臨大敵、對復工復産心存疑慮的背景下,不僅需要勇於擔當、敢為人先的勇氣,還要有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底氣。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有的地方企業想復工,需要填15個表格、2份承諾書,制定1個應急預案、1個復工方案等,共計21份材料。而在珠三角,有位市長向社會發出硬核承諾:要是企業缺乏防控物資,提前三天向屬地政府報告,我們就幫你解決。

  “智者之舉事必因時”,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方為至善。疫情防控雖是當務之急,經濟發展同樣不能放鬆,抗疫情、促發展,兩份都是民生答卷,都要答得好、得高分。雖然,經過一段時間以來的全民動員、全力防控,週密部署、科學防治,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一些地方連續數天出現確診、疑似病例零增長,隨著復工復産步伐加快、人員流動頻繁,但疫情反復的風險依然存在,防控工作仍未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

  促發展和抗疫情一樣急迫,必須分秒必爭。實踐證明,抗疫情與促發展並非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成就。那種把兩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對促發展、保民生“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以及對經濟實體、交通運輸等一關了之、一停了之的做法,都是有害的。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包括疫情防控工作。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實現經濟較快增長,就能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解決疫情防控的後顧之憂。事實亦如此,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是全國人民對湖北、武漢的大力支援,或是口罩、防護服等醫療防護物資的緊急生産,還是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保障,都離不開雄厚的經濟實力。正是有了這種底氣,我們才能夠從容面對疫情、有序防控,做到不慌不忙、不急不亂。

  無論如何,經濟要發展、民生要保障,不能停擺。疫情打亂了經濟發展、公眾生活的節奏,在抗疫情下促發展,挑戰更多、難度更大,必須要比過去花更多的心思,下更大的功夫,做更大的犧牲。對抗疫情衝擊、穩定企業發展,一方面要“放水養魚”,在鞏固歷年來減稅降費政策效果的基礎上,加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等稅收體制的改革力度,大比例降低稅率,大幅度減少行政性收費,恢復企業和社會信心;另一方面要“親商暖企”,問企業所需,解企業之困,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復工復産,尤其要設法幫助企業解決防疫、用工、資金、運輸等方面的暫時困難。

  共度抗疫難關,保障民生需求,要與人民群眾共情,急人民群眾所急。疫情下的民生、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為保障工作增加了難度。以醫療為例,由於資源向抗疫傾斜,一些醫療機構相應縮減了其他醫療服務項目,導致一些病人無法及時就醫,這也是一個問題。總之,促發展、保民生的勁不能松,早期有所忽略的,也要儘快補課,免得拖後腿、欠總賬。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